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
节制是理性,也是爱的航向。
作为一名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心理工作者,随时随地接触的都是孩子,不管在工作时还是自己作为母亲,我发现,给予孩子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拒绝。
朋友A的孩子10岁了,她说面对他的撒娇还是难以抗拒。有天晚上儿子洗脚非要她抱到床上去,撒娇卖萌,她也很乐意的抱去了。
过程中发现自己挺享受这样的情景,心里美滋滋的。口上埋怨说,唉,你这么大了,还要妈妈抱,内心其实在说:
“你看,我跟儿子多亲密,他还没有长大,他还需要我!
我是个孩子需要的妈妈,我是有存在感的。”
那一段时间,儿子是不是就会上演这样的戏码,她也乐呵呵的配合,当时其乐融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后来她发现,从小孩子跟她话挺多但是在外面就显得内向了,她也一度担心他交友问题。有时发现只要有朋友找他玩,他就欢天喜地的,屁颠屁颠去了,但是如果没有人找他玩,他也不去找别人玩。在交友上显得被动,朋友也少。
A的确是个好妈妈,她可以不吃不喝,非常节约,但是遇到孩子的事情,花钱绝不含糊,万八千的,只要孩子需要,从不犹豫。
她孩子还算礼貌,不是很自我中心,但是有些退缩,可能家庭包办代替较多。
家庭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不能很好锻炼自己,所以当别人不来找他玩时,即便无聊他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寻玩伴。
包办代替太多,意味着给予的太多,不管是主动给予的还是被动给予的,合理的不合理的。
给予太多破坏了孩子自我需求和表现的欲望。所以显得被动,或者对啥都不感兴趣。
一个人产生主动行为,首先需要有动机,动力遇到时机才会变为需求,需求推动行动。
家长在孩子的动机还没有变成需求时,可能已经满足了孩子了孩子,甚至强制的给予了孩子,孩子无法从动力到需求到自发的行为,所以主动性被破坏了,他永远处于被动位置。
现在孩子普遍吃饭是个问题,很多人追到孩子喂饭,巴不得孩子多吃点,但是孩子就是不吃,明明很好吃,在孩子那里就是不吃不吃不吃,让做饭成为天下难事。逼的妈妈们都当烹饪高手。
我想说,这还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大人的问题。
孩子肚子饿了,自然会吃,就如我们一样。吃的饭量和喜欢的菜品种类会有不同,也会有身体和季节因素不想吃饭的时候。但是我们对于孩子吃饭有极大的焦虑,感觉孩子那一顿不吃,身体就会饿坏,身体就会变差一样,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每顿必吃,不但吃还得吃好,斥多一点才行,如果孩子表现的不愿意吃或者吃得少就有问题。
其实孩子偶尔不吃,或者吃的少点,并没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家长能够少些干预,孩子自主性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现在是物质丰富的时代,而家长是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过来的,内心会有较多的补偿心理,不想让孩子吃苦,巴不得把自己幼年没有享受过的一切都让孩子拥有,而这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各种劝劝劝,各种喂喂喂!
这部分心理是我们家长需要自己去调整的。
我们给予他们很多,同时因为给予所以对孩子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更是,孩子寄托了家长态太多的期待,成为他们无法承受之重。
好的教育需要适当的给予也需要适当拒绝,相对来说,拒绝却是更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