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奥运心理学:运气与实力,是怎么相互制衡的?
夏季奥运会举办了33届,几乎每个国家的运动员都在拼尽全力。这也让奥运会,成了一个检验方法的试炼场。那些号称能让队伍获胜的方法,哪些是真管用,哪些只是误解,都能在奥运会上获得一个答案。
那些跟比赛有关的说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以及这些方法对普通人有什么用。
第一,主场优势,是否真实存在?答案是,存在。一个队伍到了自己的主场,确实能提高胜率。这里面有气势的因素,有信心的因素,还有场馆的因素。一本书《粉红牢房效应》说:要是在比赛的时候,把对手的休息室刷成可爱的粉红色,对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斗志,变得软绵绵的,而主场队伍就可以利用这点。
在这些主场优势里,有一个有点让人意外。裁判在比赛中,经常会做出对主队有利的决定。
比如,在北美的冰球联赛上,每场比赛平均下来,主队要比客队多1个左右的罚球机会。再比如,在美国的职业橄榄球大联盟赛场,主队平均每场受到的处罚,要比客队少半次。
乍一看,这好像是裁判有意偏袒主队。研究发现裁判之所以做出这些决定,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了观众的感染。在体育赛场上,裁判的精神高度紧张。而此时此刻,他的耳边又都是支持主队的,山呼海啸一般的加油声。裁判身在其中,很难不受这个影响。这就好比足球比赛,平时再内向的人,到了现场也会忍不住喊两句。
研究人员还做了个对比。发现假如现场比赛时观众少,那么对主队有利的判罚,也会相应变少。
主场优势,关键不在于场地,而在于现场的人。尽管现在随着回放技术成熟,体育比赛中裁判的主观波动,已经被渐渐抹平。但是,回到日常场合,我们或许可以用好这个主场优势。比如参加比赛,现场有亲友团没准真能有用。
第二,热手效应,是否真实存在?在球场上,假如一个球员连续得分,他的状态会不会越来越好?
答案是,热手效应这个事,并不普遍存在,关键在得分人。一个运动员表现是否好,关键在于他能承受多大的成就。
首先,当一个运动员得分的时候,他肯定会产生自信。这会让他的状态变好。其次,当得分太多时,这个自信就会渐渐变成包袱。他会开始害怕失去刚积累下来的成绩,状态就有可能下滑。最后,基于前面这个过程,一个运动员的状态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背负多大的成就。说白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越大,分数就越是动力。心越小,分数就越是压力。格局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跟热手效应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叫冰镇效应。比如,在比赛对自己队伍不利的情况下,要求技术性暂停。好像一暂停,就能打断对手的状态。但是,根据研究人员的观察,这个冰镇效应,也不存在。就拿罚球来说,不管你在对方罚球前是否叫暂停,他罚球命中的概率几乎都一样。
短期看,运动员的状态有好有坏。但长期看,他最终的成绩,一定会达到一个跟他实际能力匹配的水平。实力跟运气,这两个因素,其实是彼此制衡的。运气会造成短期波动,而这个短期波动,又会被实力这个长期因素抹平。
第三,体育比赛,能促进友谊,使人团结。这个结论毫无疑问,确定是真的。
之前有经济学家考察过非洲的部落。要知道,很多部落的原住民是没什么国家概念的,他们只认部落。怎么办?当时有人想了个办法,办比赛。以国家为单位比赛。结果发现,开始比赛之后,部落原住民的国家认同,突然提升了很多。
刘慈欣写过一个短篇科幻,故事说的是,有两个国家打仗,一个国家很强,一个国家很弱。假如打起来,弱国一定会生灵涂炭。因此,联合国就想了个办法,举办一场只有两个国家的奥运会。用比赛代替战争,谁拿的金牌多,就算谁赢。
可以想象,最后弱国还是输了。按照约定,弱国要被强国接管。但让人意外的是,在输掉比赛之后,弱国国内的老百姓,居然团结起来对抗强国。要知道,这个国家之前可是一盘散沙,根本组织不起来。但经历过这场比赛之后,他们的共同体意识被点燃了。
借用顾拜旦的一句话,好多人把这句话理解成,重在参与。但事实上,顾拜旦的原话是,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
知识点二:
“霉霉经济学”:史上“最贵”的偶像养成游戏
泰勒·斯威夫特怎样经营个人事业?首先,长期主义的关键,不仅在于毅力,更要找到一件可以持续累积价值的事。其次,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不求所有人喜欢你,但要有人坚定地追随你。
泰勒·斯威夫特每年巡演创造的消费,大概相当于两到三个超级碗。根据加州就业中心的数据,霉霉在洛杉矶的6场演唱会,让当地新增了3300个就业岗位。包括,餐饮、零售、安保等行业。即使其中有些岗位是临时性的,这个数据也算相当高。这也是为什么泰勒·斯威夫特,被称为行走的GDP。
泰勒·斯威夫特,是迄今流行音乐史上,最能赚钱、粉丝基础最庞大的歌手之一。泰勒·斯威夫特,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程度的?
第一,怎么建立你的长期主义?长期主义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呢?按照通常的设想,坚持不下来,可能是缺少毅力,缺少耐心。
假如观察泰勒·斯威夫特,以及很多做内容长期成功的人,你会发现,从技术层面看,长期主义的关键不是毅力,而是找到那个可以持续增值的事。
泰勒·斯威夫特的音乐,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叫做女孩的成长。注意,短期看,这个主题不是最讨巧的。因为要想快速走红,你的人设越出挑,越叛逆越好。但是,假如看长期,成长这个创作主题,是可以持续积累价值的。
当年,香港最火的电视台有两个,一个是TVB,也就是无线。另一个是ATV,也就是亚视。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亚视的风头一度超过了TVB。
但是,后来为什么亚视消失了?这就要说到这两家电视台的创作偏好了。TVB的电视剧,主打的是主流价值观,是人的正面成长。比如,TVB最著名的几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好;做人最重要就是开心;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再比如TVB的结局,总体上以皆大欢喜居多。
而ATV亚视的电视剧,追求的是不间断的反转和虐心。今天很多网文的手段,都是当年亚视玩剩下的。ATV的戏,情节一定要激烈刺激,人物要经历巨大的心理折磨,结局一定要非死即伤。很多时候,角色纯粹是为了死而死。
短期看,这种设计对观众的刺激更强烈,也更吸引人。但问题是,这也让亚视的创作,陷入了一个自我内卷的状态。它要想吸引观众,就得一部比一部离奇,一部比一部虐心。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持续难度有多高?
再看TVB,它之前被亚视超过的时候,也拍过类似风格的电视剧,比如《大时代》。但长期看,TVB的大多数作品,不说高台教化,至少也是劝人成长。而这个维度的价值,是可以持续累积的。说白了,叛逆是间歇的,而成长是持续的。
泰勒·斯威夫特的歌曲主题,女孩的成长。你看,这个创作主题,是可以一直持续,一直积累价值的。
有很多歌手采用过类似的主题,为什么偏偏她这么火?
泰勒·斯威夫特的第二个特别的地方,叫做,只对自己人好。
要想把事业做起来,你总得有一群支持自己的用户,你得对人家好。但问题是,你怎么分辨谁是自己人?很简单,看谁更愿意花钱。
泰勒发行新歌的方式。很多歌手为了刷热度,都会在网上同步发行,毕竟,网络上的用户基数更大。但是,泰勒·斯威夫特的很多专辑,是先卖唱片,卖个两三周之后,再放到网上。因为唱片更贵,肯花钱买唱片的,就更是自己人,就更应该让这些人比别人先听到自己的专辑。
即使在网上发行,泰勒的大多数歌曲也不免费。之前还有音乐平台因为这个事跟泰勒撕扯过,最后泰勒的态度非常坚决,必须付费。
卖演唱会的票。泰勒团队曾经有个特别的设计,你要想买到她的票,得先攒积分。比如,购买她的专辑,去当义工,在社交媒体上跟演唱会的赞助商互动,这些事都有相应的积分。只有积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买到票。
这套设计的基础逻辑就是,你越为我投入,就越是自己人。越是自己人,我就越优先对你好。而我对你好的方式,就是优先为你提供产品和服务,让你进一步为我投入。
而站在用户这边,一旦进入这个粉丝体系,就好比参与了一场大型的偶像养成游戏。一方面,泰勒的歌词写的都是自己的成长,你见证了这个过程。另一方面,你又出钱参与推动了她的成长。
《纽约时报》做过一份统计。有个衡量歌手的指标,叫白金认证。每卖出100万张专辑,就会获得一次白金认证。迈克尔·杰克逊的10张专辑,一共获得过72次白金认证。而泰勒·斯威夫特的11张专辑,获得过50次认证。好像远不如迈克尔·杰克逊,对不对?但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泰勒中途曾经重新录制过自己的4张专辑。这让她的白金认证次数,达到了90次,比迈克尔·杰克逊还多。
这4张专辑,是重新录制的。重点是这些重录的专辑,粉丝照样买,哪怕内容跟之前差不多。这哪里是在支持歌,这分明是在支持泰勒这个人。你看,这就是自己人的力量。借用凯文·凯利的话说,你不需要所有人喜欢你,只要有一部分人愿意追随你,为你付费,你就可以很成功。
成就一个歌手的因素很多,包括时机、天赋、才华,等等。只是选取了泰勒的职业生涯中,可迁移的两个侧面。这两个侧面,可以概括成两句话。第一,所谓长期主义,不仅仅关系到毅力,更要看你是否选择了一件可以持续积累价值的事。第二,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不用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关键是,找出那些愿意一直跟随你的自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