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旅行者的早餐》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沉浸在有趣的故事里,第92页里“米原小姐”四个字跳出来倒把我吓了一跳。
原来作者是女性啊。
我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光顾着狼吞虎咽,读的太粗糙了,竟然没发现这么关键的信息。我刻意回忆了读过的内容,最后以失望告终,因为我根本找不到能说明作者性别的蛛丝马迹。
开头的序言例,先是讲了口译工作的小插曲,然后开始普及勒达的蛋这个典故,再然后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吃鸡蛋的经历。接下来的几篇文章讲了伏尔加的常识,澄清了几个误会,后来又揭秘旅行者的早餐,写了围绕着鱼子酱的虚虚实实,还普及了土豆的曲折有趣的推广历程。中性的话题,语言风格又朴实自然,读起来很舒服,感受不到很独特的女性气息。而且作者很搞笑,幽默细胞充足,不时讲个笑话让你哈哈大笑,还把自己生活中的糗事娓娓道来,各种吐槽和自黑,让人看了忍俊不禁,根本想不到这么幽默和敢于自揭老底的作者是个女人。
最要紧的是,作者知识渊博,见识不浅,还很擅长考据。一个土豆就能讲出很多渊源,在各种史料与传说中穿梭,历史故事信手拈来,这种严肃的气息虽然有幽默加持,却没能抵过刻板印象,读过她的文章,总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些文章出自男人之手。
那么作者是何许人呢?
作者米原万里,日本女作家,同时也是位资深俄语翻译。少女时代在布拉格度过,毕业后常年从事驻外俄语翻译工作,她就像块砖头,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工作后满世界的跑,浸淫在异国的风物里,眼界不是一般的宽,工作之余还发表了多部文学作品,反响还很好。这个女人不简单啊。
这个女人是个十足的吃货,她很坦然的承认自己的吃货本质,没有什么美女包袱,在书中的很多处都能看到她这个吃货的身影。
她觉得自己是继承了父亲的好胃口,所以对食物来者不拒,而且吃什么都香,为此还闹过不少笑话。
大学时去男同学家借宿,同学的父母还以为她是儿子的女友,所以殷勤好客的他们准备了很多吃食,饥肠辘辘的万里第一顿饭不仅吃光了自己的那份饭菜,还把同学父亲的那份菜也吃光了。第二顿饭,同学的父母就知趣的给她准备了三倍于昨天的小菜,而且那些暗藏玄机的试探性话题就没有再提。他们被万里的吃相给吓到了。大概他们觉得万里如果对儿子有兴趣的话,肯定不会暴露自己的食欲。
吃货不可怕,可怕的是吃货还有文化。吃货写的文章就是场盛宴,流露着挡也挡不住的色香味,勾魂似的挑逗着读者的食欲。米原万里的文章则不同,她笔下的食物很少写到繁琐的炮制过程,更多的着墨于食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故事有她成长中的插曲,有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历史故事也轮番上阵,科普知识盛装出场。无论哪种内容,都有种米原式的幽默。
米原喜欢吃萨拉米香肠,可是又怕看到血腥的猎杀场面;她喜欢吃蛋糕,想到小鸡咽气的场景却难过的哭个不停;吃动物血的时候,所有的勇气都用来克服心理阴影,连食物的味道都没记住。她心怀悲悯,觉得杀生罪孽深重,吃动物太残忍,自己太不善良。按说,这么慈悲为怀的她应该戒掉这些食物了,事情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她的担忧也只是一瞬间的事,她很快就克服这种慈悲,马上狼吞虎咽起来了。加了很多动物血块的萨拉米香肠仍然是她爱吃的食物,她打趣说,自己肯定有做吸血鬼德古拉的潜质,蛋糕更是照吃不误,还很享受的样子。她一面慈悲为怀,一面又意志不坚定,沉湎于口腹之欲不可自拔,这种人太可怕。
米原的可怕还表现在她满满的好奇心。她很喜欢刨根问底,有着强烈的考据癖好,这从她笔下不时出没的各种典故与故事就知道。她问的问题,本地人都不知道如何作答,还会打趣她多管闲事。
她写喜欢吃的土耳其蜜糖,就把它的家族搞得清清楚楚,搜寻的过程曲折而离奇。由于对小时候只吃过一次的俄罗斯糖果哈尔瓦念念不忘,她不嫌麻烦的从苏联穆斯林的点心,转战到乌斯别克斯坦的甜品,再到摩尔多瓦类似口味的糖果,而且她统统把做法记了下来。后来又从希腊的点心,到印度的印糕点再到伊朗的哈尔瓦,这才算找到了最想吃的味道。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她的精力充沛的令人敬佩。
米原了解不少国外的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有着一颗直率而单纯的童心,加上她爱较真的性格,她揭秘出来的童话和故事真相让人感到有趣的同时也大跌眼镜。书中的第二章专门用来揭秘各种童话故事,其中面包引发战争,海蒂爱喝山羊奶,卷心菜里长出小孩子,老虎变成了松饼,桃太郎历险的故事,大芜菁的传说等等各个都很精彩,看完后会心一笑。
作为吃货,最残忍的事情就是给他们画大饼,望梅止渴,米原就经历过很多这种时刻。她对本国的便当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白米饭害了相思,她不止一次写过自己身在异国对白米饭的想念。因为吃不到熟悉的味道,她被折磨的快要发疯,严重到了即使只给她一碗白米饭都能让她获得能量满血复活的程度。
善于自嘲的她,看起来没心没肺,为了吃不顾形象,但是戏谑中也不失真情厚意。她的书,有趣又有料,值得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