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通“友”。可惜很多解释都把“有”解释为 有无的“有”。很多人在读文言文之时,总是用现有的含义生硬乱套。友,志同道合之人,同志,称为友。那现在“同志”有了另外的含义,绝对不是孔子能想到的,若用这种含义生硬地去品读《论语》,轻者贻笑大方,重者误人子弟。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有君子的友,小人有小人的友。《论语》中此处的友当然是指跟自己一样也要“学而时习之”的君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互文结构,即:不管是穷还是达,我们既要独立完善自身(独自灿烂),也要能帮助其他人,让他们也能独立完善自身。
圣人之道,不是自嗨之道,不是自己把持垄断起来、当成自己有文化的虚伪皮囊,而是要推广天下,让天下人也要一起学而时习之。当然,推广天下的第一步,是自己要先学而时习之;第二步,则是找朋友一起学而时习之;如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朋”者,“凤”之古字也,本义为凤凰。
“朋自远方来”者,“有凤来仪”也。“有凤来仪”之地,即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
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也就是人中之凤。
行“圣人之道”之君子“自远方来”,就是“有凤来仪”。
“仪”者,法度也。“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法度也。将“圣人之道”,以法度之,以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才是真行“圣人之道”。
“远”,遥远、久远,不单单指空间距离上的远,也是指时间维度上的久远,“圣人之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远而流长。
“方”,非方向之义,而是“旁”的通假,广大的意思。与上面的“远”相呼应。
解释文言文,应该结合当时的其他的古书,而不是拿现代白话文简体字去生硬乱套。
《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圣人之道”之“行”,是“方行”,君子“行”圣人之道,也是“方行”,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才算“行”圣人之道之“行”。
“自”,不是介词。文言文不是白话文,文言文的“自远方来”,每一个字都有着独立的意思,把“自”当成介词表示时间、方位的由始,都是长期受白话文影响的结果。
五四运动肯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是它也确实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文化思维断层,中国人放弃了传统哲学思维,而改用了“先进”的西方思维。实际上,我们正确地做法是集二家之长,弃二家之短,而不是全面歌颂一家,而彻底否定另一家。
“自”者,依旧、依然也。依旧、依然“有凤来仪”,“圣人之道”不断也。只有“不断”,才能造成上面所讲的“远”与“方”的势头。
“来”,由彼至此、由远及近,浩浩汤汤,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天地浩然正气升腾之景象也。圣人之道,大道流行,其远矣,其方矣。与上面的“远”与“方”相应。
“有朋自远方来”,总体意思就是:
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以法度之,以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乎”。
“乐”者,并非快乐之乐,而是音乐的乐,古文中表达 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