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2-28

2018-12-28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09:35 被阅读0次

    黃二、共相(分三科) 宇一、徵

    【云何尋思不淨共相?】

      這個尋思「自相」,這個「事邊際覺」這個說完了。現在說「共相」,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尋思不淨」物的「共相」呢?下面第二科解「釋」。

    宇二、釋

    【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若在外身不淨色相已有變壞;由在內身不淨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發起勝解,能自了知我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色相者,彼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如在外不淨色相:】

      「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謂若」要您內裡面的這個身體。「外淨色相」,這個身體的外邊就一層的薄皮,這個薄皮叫做相似的清淨,就叫做「淨色相」。「未有變壞」,因為我們生存有氣血的滋潤,他還沒有變的青瘀膿爛,所以沒有變壞。「若在外身不淨色相已有變壞」,若是死的時候,那這個身體「不淨色相」那就變的青瘀膿爛了,那個時候就是你「已」經「有變壞」了。

      「由在內身不淨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發起勝解」:你現在這個修行人在禪定裡面的時候,觀察這個「內身」它的不淨,「不淨色相」。觀察它的時候,它裡面沒有死亡,但是它也有死亡的那種形象,那個青瘀膿爛的那些事情。因為這個生命體死亡和不死亡之間,有個「平等法性」,還有「相似法性」彼此是相似的。「發起勝解」,你這樣子發起這樣的觀察,這樣的毘缽舍那的觀察。

      「能自了知我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你這樣觀察的結果呢?你自己不用人家說,你自己就會明白,我現在這個沒有青瘀膿爛的這個「色相」,也有如是死亡的那個「色相」,相同的法性,和那死亡的境界一樣。「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色相者」:前面是說自己,現在這是說「諸有情」,「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色相者」,他還沒死亡,他還在,他成就了這個正常的色相。「彼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他那個清「淨」的「色相」,也有那個死亡的色相,相同的法性。「譬如在外不淨色相」,就是譬如那個「在外」已經有死亡的那個屍體的形相,生存的人也有這種相的。

    宇三、結

    【是名尋思不淨共相。】

      「不淨共相」,是這樣的解釋,這是「結」束了這一段文。看這個《披尋記》的解釋。

    《披尋記》一一二頁:

    《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等者:謂若內身相續住時,成就皮分相似清淨,是名外淨色相未有變壞。然是無常,於命終已,定當變壞,如彼外身青瘀等相不淨現前。由自他身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理應爾故。》

      「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等者:謂若內身相續住時」,我們「內身」今天也活著還沒死,明天也沒死,「相續」的生存下去的時候。「成就」的「皮分相似」的「清淨」,與清淨相似,「是名外淨色相未有變壞。然是無常」,然而這個雖然是沒有死亡,但是他不會永久的存在的,所以是「無常」的。「於命終已,定當變壞,如彼外身青瘀等相不淨現前」,這個死掉了,這個身體就會變成了青瘀膿爛、變成散壞這些境界,「不淨現前」,這個不淨相貌現出來了。

      「由自他身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理應爾故」:「由自身」、由「他身」、由「內身、由外身」,都有「平等」的這種道理,有「相似」的道理,「理應爾故」。「理」應該是這個樣子,你看是很清淨;那就是不淨,他們是一樣的。這是思惟這個「共相」。

    玄四、尋思品(分三科) 黃一、徵

    【云何名為尋思彼品?】

      這是第四科,叫做「品」類,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名為尋思彼品」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品類攝」,分兩科。第一科「黑品」。

    黃二、釋(分二科) 宇一、品類攝(分二科) 宙一、黑品

    【謂作是思: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於內於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有苦、有害、有諸災患、有遍燒惱。由是因緣,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

      「謂作是思: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這是這個禪定的人在禪定裡面這樣思惟觀察。「若我於彼,諸淨色相」,若是我對於那些沒有死亡的那些相似的清「淨」的「色相」,他也是不淨,他也是污穢的法性,不真實知道,不是真實知道是不淨。「於內於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或者對於自己「內」身「發起貪欲」,這個自體愛。是「於外」邊的「色相,發起貪欲」,那就是這種有情的貪欲了。

      「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我若這樣子糊塗,那有了貪心出現了,那叫做「黑品」。我的心裡活動,是屬於「黑品」這一類的。「是有諍法」,這是有煩惱的境界,有煩惱的結果是什麼?有煩惱就會「有苦」,有苦惱。有煩惱時就會「有害」,對於自己有傷害,可能對於對方也有傷害。「有諸災患」,會「諸災患」。就是「老、病、死」,或者到三惡道去了。「有遍燒惱」,這個事情如意不如意,如意也有燒惱,不如意也有燒惱。

      「由是因緣,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這就是說這個「苦」,和「害」,和「諸災患」。由於內心有煩惱,這個煩惱一動,也就由這個因緣,就發起將來的「生、老、病、死」,就是「愁、歎、憂、苦種種」的「擾惱」。

    宙二、白品

    【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無苦、無害。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乃至擾惱。】

      「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這第二科是「白品」。若是我是佛教徒我內心裡面有這樣的欲的話,那我能夠「於彼」清「淨」的,認為是清淨的,認為是美的這個色相,是「不淨」的「法性」。「如實隨觀」如這個不淨、如這個臭穢的真實的情況去隨順觀察的話呢,「便無顛倒」心裡面就不會生貪心了,就能夠滅除這個「顛倒」迷惑了。這個時候你內心就清淨了,所以屬於「白品所攝」。「是無諍法」是沒有煩惱的法,沒有煩惱,所以也就沒有苦,也就沒有害了。「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乃至擾惱」。這個內心的貪心就是要這樣的不淨觀來對治,對治就有這種作用。這貪心就不起了,貪心不起了你內心就清淨了。

    宇二、正斷別(分二科) 宙一、於黑品

    【若諸黑品,我今於彼,不應忍受,應斷應遣。】

      「若諸黑品,我今於彼,不應忍受」,這是第二科,「正斷別」,正斷的不同。分兩科,第一科是「於黑品」。「若諸黑品」,若是屬於不明、不如實知,是不淨的法性,我就生起了貪心了,若是這樣的話。「我今於彼,不應忍受」,我現在是佛教徒了,我現在對於這個貪心「不應」該「忍受」,就是要排除出去,把這個貪心排除出去。「應斷應遣」,應該把這個貪的現行「斷」除去,貪的種子也應該除「遣」,也把它斷除去,叫我這內心清淨。我是佛教徒,我是出家人,我不應該內心裡有貪心,我要用這個不淨觀,就這樣子就把它排除出去了,就使心清淨了。這是「於黑品」,下面「於白品」。

    宙二、於白品

    【若諸白品,我今於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

      「若諸白品,我今於彼,未生應生」,若是在「白品」無貪心的時候,沒有貪煩惱,心裡面清淨這一類的心。「我今於彼,未生應生」,我現在沒有生這個清淨心的話,我應該努力的修不淨觀叫它現起「應生」。「生已,令住」,由於修不淨觀有了成就了,這個無貪的清淨心生起了,生起了以後令它「住」,令它安住不退,安住不退轉。「增長、廣大」,這個無貪的心,清淨心,叫它逐漸的「增長」、叫它「廣大」起來。

    黃三、結

    【如是名為尋思彼品。】

      這是結束這一段,這就叫做「尋思彼品」,「尋思彼品」是這樣意思。
    (2018.12.2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zj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