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听了行老师(行闻英语创始人)一天8个小时的线下课。这是其中一个主题。
在我心里,一直觉得楚楚很有语言天赋,遗传我。一直觉得我语言也是很有天赋的,但是后天没有培养,小时候就没看过课外书,与人交流也不是很多,致使我语言表达并不是特别好。
那到底什么是天赋?基因?还是后天?
记得月子里,月嫂看到楚楚尖尖长长的舌头,惊叫:“这乖乖舌头这么长,跟蛇一样!”当然,是有点夸张了。但的确跟我一样,舌头很尖很长。农村有说法,舌头长的说话早,口才好。我不知道我小时候是什么时候开始说话的,但我目前为止口才不算好。楚楚说话的确挺早的。老早就“妈妈,爸爸”了。一岁三个月,已经会说词。那时候《棕色的熊》那本书上的动物开始认着说了。《小熊宝宝》系列,因为经常给她讲,她也慢慢开始吸收部分词汇。一岁半,开始借绘本看,每周五本,后来每周六本,她的词汇量越来越大,表达越来越多,句子也多起来。似乎她比同龄人说得早,会说得多。记得跟小区小朋友在一起,她最能说。快两岁时,无意中接触了叽里呱啦,她竟然接收很好,跟着说起了英语单词。2岁以后,语言突飞猛进,听过的词,别人说过的话,她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出来。2岁半以后,就跟个大孩子一样,会跟你讲道理,拿你讲过的话来驳倒你,也会想法说好听话逗你开心。快三岁时接触行闻英语,开启了廖彩杏绘本,开始说英语句子,唱整本的英文绘本。假设,长大后,有人说,妈妈是英语老师,孩子英语基因好呗。那是不是基因的缘故呢?
行老师在课堂上举了一些例子。迈克杰克逊,爸爸是工人,但喜欢音乐,把家里的孩子组建成乐队,天天敲打唱跳;郎朗的爸爸也是搞音乐的;邓亚萍的父亲是不起名的乒乓球教练;加林查的父亲是不起名的足球教练。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背后都有一个浓厚的家庭氛围。
樊登在讲《刻意练习》那本书中提到,什么是天分?天分就是家里有那样的氛围环境,促使你产生动机,成为兴趣,刻意练习而达到成功的。诺贝尔获奖的科学家并不比普通科学家智商高......
这样一说,就对了,楚楚,从小开始看绘本,到现在3岁了,应该看书400+本了。在母腹中天天听我说英语,习惯了英语的环境。这不是我给她创设的语言环境吗?再回想,我的妈妈是口才比较好的,邻里之间,除非她不想跟你说,我就没见过有人说过她的。其实我是有这个语言环境的,但是父母并没有让我刻意去看书去创设环境让我练习,所以我这个本该有的语言天赋就这样被中断了。
那以后的胎教是不是除了音乐,把语言也要加进去,比如说英语?
老同学说,我近来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比上学时候语言组织能力强多了。的确,工作之后,走上教师的岗位,与学生家长交流多了;当了妈妈,与妈妈们谈育儿谈教育谈得多了;碎片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也多了。
樊登说:“不要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没这个天赋!”
我相信他说的话。现在,我在人生的半道开启了音乐之路。一是弥补我压抑了30多年的音乐天赋,同时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个天赋形成的氛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