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和远方的田野
苏教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

苏教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

作者: 且向洞庭赊月色 | 来源:发表于2017-09-02 11:07 被阅读212次
    (原载《初中生世界》2013年第9期"名师导学"栏目)

    江苏 韦存和 陈玉剑 徐德贵

    助学寄语

    带着智慧上路

    不知不觉,九年级了。

    常会有人问,九年级和七年级八年级的语文学习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同样的需要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与修养,不同的是,在九年级这个环节上,她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较为理性的要求:因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也因为学习时间比较紧(毕竟我们要为中考复习预留下3周甚至更多一点的时间),所以我们不会像七年级八年级学习时那么从容流连于每一篇文章,我们会更在意一本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更在意把知识能力点像串一粒粒珍珠那样串编起来,形成我们语文素养所必须的生态系统。因此带着智慧学习更为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可以称为带着智慧学习呢?我们不妨以第一单元的学习为例加以解说。

    首先,善于抓住关键。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主要由一组写景抒情的文章(其中第三篇课文是一则解说词,属于文艺性的说明文)和一个关于“气象物候”的专题构成,三篇散文、一篇解说词、两篇说明文、四首古诗,如此庞大的阵容,蔚为壮观!不过只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就会知道,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关键在于把握写景的层次与角度、写景的顺序与结构、写景的手段与技法、写景的语言和景物中融注的情感与理趣。气象物候专题关键在于结合资料,把握两篇说明文中涉及的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并由此拓展到教材选编的四首古诗,从中领悟到作者客观记述的古代气象物候知识,并且要知道古诗文中的气象物候现象,不只是一种客观显露,它会为展现环境、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形象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头绪繁多的学习内容中理出要点,从而达到删繁就简、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及时编织网络。这里的网络指的是在确立学习关键的基础上,提取每课的重点,编织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有人对这个功夫不以为然,认为不要讲知识网络,更不要讲系统。这样的说法看似有其道理。可是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文章学下来了,相关的知识却七零八落,形同落花流水,那是何等的让人遗憾与惆怅啊!比如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就应留意文章“以听觉为基础,结合想象,多方感知景物特征”的写法;学习《林中小溪》,就要善于借鉴作者把自己融入景物的天地,大量采用白描和拟人化手法的写法;而《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写景有着解说词特有的跳脱,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文章丰富的写景层次与俯仰的角度;《画山绣水》则会让我们浸润在写景的诗意美中。我们再注意一下“移步换景”的行踪顺序在本单元中的体现,再深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感情生发的哲理,我们就会明白写景文的一般规律:首先抓住特征(个性)写景;再就是按照一定顺序和角度表现景物。在表现景物时注意景物的层次与景深;注意多角度立体式的描摹。为使景物描写更有张力,往往还会引用古诗文、故事、传说等扩大画面外延深化读者的认识。写景散文常见的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扬抑、蓄势,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等;在语言上往往追求诗意,拟人和比喻是最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景物描写还会注意融情入景或者从景物中阐发哲理。

    最后,学会迁移运用。运用有两个层面:一是用我们从本单元学得的关于写景文章的一般规律,深化和提升我们的阅读。尤其是学会吟哦讽诵的方法,在对文本的反复朗诵(尤其是经典语段)的同时,深入思考,认真体味其情感其哲理其文采其写法,体悟散文带给我们的美感。二是学会观察景物描摹景物,表现情感生发哲理,拥有写作的生花妙笔。如果这样去学,何愁我们的语文学不好?

    九年级了,亲爱的孩子们,此岸花开,彼岸会有沉甸甸的甘果!带着智慧上路,一路阳光一路芬芳,青春在成功的喜悦中轻舞飞扬!

    单元导学

    独辟新界,听出精神

    ——关于《鼎湖山听泉》的师生对话

    生甲: 韦老师,我们在自学课文时,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那就是我们都知道《鼎湖山听泉》的重点是写泉水,可是它为什么偏偏选择“听”这样一个角度呢?

    师:你学习语文很会动脑,关注到了作者感知和表现景物的角度。很好!我们知道,常见的感知和表现景物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可是课文主要从“听”这个角度来写鼎湖山的泉水,这里边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生乙:我觉得课文里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比如:第一段中去游览鼎湖山时,正巧是一场雨后,“雾漫得更开……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它还说:“眼看不见,耳则愈灵”,可见是特定的天气条件使得别的观察角度不很可能,“听”确实是最佳角度。

    师:嗯,说得很好。天气确实是一个因素。再研读一下,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因素?

    生甲:受乙同学启发,我也找到一个因素,环境因素。第四节说鼎湖山“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还说“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可见树深林密的特定环境使寻找泉影的眼光受阻,而听觉在这里更能发挥作用。

    师:对啊。雾气和浓密的树木让我们审美的眼睛暂时收敛了光芒。那么有没有别的因素了呢?(生沉默)。我们写景不能只是绘形,更要绘神。本文写鼎湖山抓住泉来写,写鼎湖山的泉水抓住“听”来写。为什么呢?文章临近末尾时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可见,作者是要从根本上写出鼎湖山泉水也就是鼎湖山本身的精神。而精神是内隐的,只有用心谛听它跃动的音律,才能很好的体味出文章借泉声传达给我们的人生哲理,更好的感悟鼎湖山体现生命意义的精神所在。所以从“听”着力,还有第三个因素,可以称为“精神因素”。

    你们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的写出鼎湖山泉水的精神的?

    生乙:我觉得是移步换景,在作者的行止中,渐次写出鼎湖山泉水的精神。比如第一段就写泉声的“泠泠淙淙”;第四段把泉声和钟声映衬起来写,表现了泉声的“欢快清亮”;笔墨最集中表现最充分的是第八节,借助想象,浓墨重彩的写出了声音层次的丰富,这里用月光作为背景,“提琴”、“弹拨”、“倍司”、“铜管”,直至“奇妙的交响乐”,一连串精当的比喻,让人觉得美不胜收。而且还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哲理高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生甲:我也觉得第八节需要认真诵读认真思考。这里是情感的高潮哲理的升华,是全文最为精彩的部分。为着这里的华彩乐章,前面已经有了不少的铺垫和蓄势,比如第二节从视觉着眼的“泉水在林木稀疏处闪过亮亮的一泓”以及接下来的“爱女”的拟人化比喻;再比如那么多的写树木的文字,现在看来不仅不是闲笔,而且它的意义也不局限在强化了“听”本身,更重要的是形成蓄势,为后文点明题旨“孕育生机,滋润万木”张目。

    师:你们说得真好!古人说“于无声处听惊雷”、“留得残荷听雨声”,这里的“听”,听的都是精神。你们都提到了第八节。这确实是文章精华所在,需要认真的吟哦讽诵。现在就把你们的阅读体验与大家分享,带动大家一起学好本文吧!

    朴素的形态,温馨的生命

    ——《林中小溪》精彩语段欣赏

    小溪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这儿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还有像蜂房似的一片青蛙卵,已经相当成熟了,从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也在这儿的水上,有许多几乎同跳蚤那样小的浅蓝色的苍蝇,贴着水面飞一会就落在水中;它们不知从哪儿飞出来,落在这儿的水中,它们的短促的生命,就好像这样一飞一落。有一只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在平静的水上打转。一只姬蜂往四面八方乱窜,水面却纹丝不动。一只黑星黄粉蝶,又大又鲜艳,在平静的水上翩翩飞舞。这水湾周围的小水洼里长满了花草,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

    《林中小溪》写的是小溪流过森林奔向大洋的过程。一路走来一路歌,作品着力表现了小溪坚定顽强的奋斗精神。在作者的笔下,人内在的自由渴望与自然的羁绊之间有着一种冲突,却也有着多种协调与亲和。节选的这一小节是课文第31段,这里写的是小溪流经空地的情景。空地上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水湾周围的小水洼里长满了花草,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环境是美丽的。这里活跃着蝌蚪、苍蝇、小甲虫、姬蜂、粉蝶,它们沐浴艳阳,在水环境中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尽情嬉戏,动物们是快乐的。作者并没有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有些在世俗中让人厌恶的东西,如苍蝇、甲虫,在作者笔下也显得那样可爱,这是因为作者内心有着一种浓浓的爱意,使得他能够用审美的心态从观赏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白描的手法赋予了作品一种朴素的形式,却让作品天然的散发出一种亲切温馨的味道,让人心生留恋,不忍离去。然而作者却借助小溪未曾停息的脚步告诉我们:你可以有你的安逸,我却不能没有我的奋斗,我的目标是奔向浩瀚的大洋!

    变换视角呈美妙  层次丰富显景深

    ——《飞红滴翠记黄山》课堂实录片段

    师:《飞红滴翠记黄山》观察角度多次变化,或全景,或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远视,你能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变换视角来表现黄山壮阔景色的?

    生:第三节从空中俯视写景的,用“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写出了黄山的全景。

    师:嗯,俯瞰全景,很好!“飞红滴翠”还点了题,这一节还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还写了黄山的形成过程。

    师:作者用“可谁能想到……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一句,引导我们进入想像世界,领略黄山形成的历史进程。

    生:第四节是从远视的角度写天都峰的全景,重点写了它的“高”和“险”。

    师:还有吗?

    生:第五节是先边走边欣赏,镜头再往前推,写了中近景,有静态的,有动态的。

    师:很好,其实边走边欣赏,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也是写景文章常用方法。如果我们再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那么我们的作品就会文采飞扬。我们继续讨论作者是如何变换视角来表现黄山壮阔景色的?

    生:第五节还有从远视的角度写人们登山的情景:“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个,连绵不断,鱼贯而上,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

    师:写人们登山与表现黄山有什么关系?

    生:它写了天都峰的“险”。

    生:人们鱼贯而上,化为“悬空的彩带”,人也是黄山的一道风景。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意思,险峰前,人们永不停下攀登的脚步,表现了人的精神之美,我认为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也应该是自然的一道风景。

    生:第六节“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这是从远视的角度写黄山的全景。

    师:作者用比喻把黄山诸景幻化了,也为后文写云海埋下伏笔。

    生:第七节和第八节给了黄山松以特写镜头,写了黄山松虽生存环境恶劣,但却很精神、很气派。

    生:第九节到十四节也是特写镜头,介绍了莲花峰、鳌鱼峰、飞来峰、猴子观海,还写了“五老上天都”“姊妹牧羊”“仙人下轿”等“天国仙友”。

    师:这些“天国仙友”只提到了名字,并未详尽介绍,这既体现了安排材料的详略,增添画面群体的层次感,也体现了解说词借助于镜头展示画面的特点。

    生:第十五节也是用特写镜头写了黄山烟云,写了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

    师:是啊,风与云相依相恋使黄山美景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也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人间仙境”。

    生:结尾从远视角度写黄山日出。

    师:还写了什么内容?

    生:还写了日出和日落给人们的启迪。

    师:这一节的最后,是一大段抒情长白,也是对太阳的赞歌。黄山日出是一个长镜头,从日出之前写到急切等候,再写到日出之际的壮观景色,它是随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的。

    师:这篇课文通过不断地变换视角,全面地、多角度地表现了黄山雄奇壮阔的景色,体现了解说词的特点。我们在写景时也应该学习变换视角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增添景致深度和文章厚度。

    诗情画意的《画山绣水》

    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诗来写。散文《画山绣水》就是一首“诗”,其“诗情画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动鲜活的比喻美

    文中运用了不少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水美,如“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用比喻写出了漓水的清纯碧绿,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用比喻表现了漓江石乳形态各异的特点。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比喻,这些比喻使文章诗意顿生,意境深远,紧扣标题“画山绣水”,给读者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

    二、富有韵律的叠词美

    作者还运用叠词使文章充满音韵美,与画山绣水相互映衬,如“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再瞧瞧……”一句,用“碧绿碧绿”写水之绿,用富有口语化的“瞧瞧”引导读者观赏山水之美;“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用“一片一片”“晕糊糊”写了晴天江面朦胧的梦境美;“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用“绿盈盈”“ 萧萧瑟瑟”“袅袅”写出了山美人美;另外还有“修着修着”“累累垂垂”“斑斑点点“黑黝黝””“一挂一挂”“阴惨惨”等叠词,这些叠词也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

    三、凄婉神秘的传说美

    作者把山水之美与船家所述的传说有机融合,边赏景,边听故事,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情趣。

    文章写了父子二人宁死不为万员外赶造大船搜刮百姓粮米的“父子岩”传说;善心婆婆种地打草鞋攒钱为路人建桥的“寡妇桥”传说;灾荒年一对夫妇逃荒到桂林,妻子从山脚仰望爬上山顶的丈夫化为石头的“望夫石”传说;新娘为逃避财主逼婚跳岩的“媳妇娘岩”的传说,这四个传说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外,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不仅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而且也启示人们不忘旧社会苦难,珍惜现在美好生活,这也体现了杨朔作品通常都带有那个特定时代印记的范式。

    《画山绣水》把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自然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气象物候专题导学案

    气象物候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的气象物候,文学的地域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气象物候地域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文学中不同的地域景观、地域色彩和地域风格。今天我就和同学们探讨一下文学中的气象物候。

    第一环节:阅读参考(为有源头活水来)

    1、气象物候的概念

    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是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2、学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凉州词》《塞下曲》《惠崇<</SPAN>春江晚景>》,了解其中的物候现象;了解《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中说明方法及作用,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然后全班交流。

    第二环节:思索质疑(吹尽黄沙始到金)

    (先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

    1、通过《看云识天气》的学习,你认为经验预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

    (答案:有价值,这种方法简明易学,无需成本,可以与成本较高的精密仪器的精确预测相补充。)

    2、通过《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你认为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何关系?

    (答案: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合理科学地安排农业生产)

    3、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答案: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是冰雪一片;原因是物候的高下差异)

    4、有人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直上白云间”,结合书中的理解,谈谈你认为哪个更合理?

    (答案: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5、数学家华罗庚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对“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

    6、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在清代学者中引起了争论。关于“春江水暧鸭先知”一句,有一种意见说,水中的生物都知道冷暖,为什么一定要说“鸭先知”呢?鸭无论冬夏都在水中,又怎能知道鸭“先知”冷暖?

    (答案:查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我们只能说苏轼看到了画中有鸭,故有此说,如果画上是鹅,他也许会说:“春江水暖鹅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比水中鱼敏感。也许有人认为,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鸭自然就“先知”了。)

    第三环节:方法总结(绝知此事要躬行)

    1、“物候”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自然环境,那么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呢?试举例说明。

    (答案: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

    2、你能从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整合有关的科学知识,并写出整理笔记吗?

    教师寄语:

    文学源于生活,离不开受气象物候影响的自然环境,我们要不断地了解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她抒写心声,丰蕴我们的作品,丰富我们的生活

    九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一、字词

    驻目 拾级 怅惘 古刹 生意盎然 迥然 绿阴如盖 柔曼 繁衍 新陈代谢污垢 孕育 滋润 旋涡 花蕊 吝啬惬意 翩翩 分道扬镳 和煦 瑰宝 万壑藏云 郁郁葱葱 不计其数 浮想联翩 登峰造极 驰名中外 苍穹 含苞欲放 心驰神往 崛起 山峦 如愿以偿 仙山琼阁 温馨 攒聚 嶙峋 玲珑剔透 精髓 贮藏 袅袅 恍惚 瞭望黑黝黝 灌溉 销声匿迹 草长莺飞

    二、文学文化常识

    1、《鼎湖山听泉》 作者谢大光,当代散文作家,有散文集《落花》。

    2、《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作者普里什文,苏联作家,有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普里什文文集》。

    3、《飞红滴翠记黄山》选自《话说长江》,作者柯蓝,当代散文家,小说家。

    4、《 画山绣水》选自《杨朔散文选集》,作者杨朔,原名杨毓瑨,现代散文家,有短篇小说集《北黑线》、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5、说明文常识

    (1)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从语言上:生动性(文艺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2)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

    (4)语言:准确、生动

    (5)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三、背诵默写

    1、《鼎湖山听泉》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2)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2、《林中小溪》

    任选一段“吟哦讽诵”。

    3、《飞红滴翠记黄山》

    (1)任选一段“吟哦讽诵”。

    (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4、《画山绣水》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2)“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5、《看云识天气》中的谚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6、《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谚语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7、背诵古诗《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凉州词》(王之涣)、《塞下曲》(卢纶)、《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

    课堂延伸

    《鼎湖山听泉》拓展阅读——

    泉(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家里人很吃惊,又都脸色灰黑,勉强和我打着招呼,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  
    
    夜里,家里人没有多少话说,悲痛封住了他们的嘴;闷坐了一会儿,就踽踽进屋去睡了。我如何不能睡得,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同情老槐,是它给过我幸福,给过我快乐;我小儿更是悲伤了,他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我再不忍心看他,催他去睡,他却说他喜欢每天晚上坐在这里,已经习惯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古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可这叶动而响的水,怎么就被雷电斩断了呢?难道天上可以有银河,地上可以有长江,却容不得这天地之际的绿的水流吗?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抱紧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桩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在袅袅起动的风里,在万籁沉沉的夜里,尽力地平静心绪,屏住呼吸,谛听着那从地下涌上来的,在泉里翻腾的,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泉水无心人有情。                                       (文章有删改)
    

    [鉴赏空间]

    鼎湖山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生态环境优美,可写之景自然很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并以此来表现其他景物之美,进而揭示从泉水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而贾平凹的笔下的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泉,它在生活中是树桩,但是在孩子眼中,它就是一眼生生不息的泉,由此我们也明白了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而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都是由眼前的景物悟出人生中的哲理,文笔优美,曲折有致。

    [读有所思]

    本文题目是“泉”,可是作者却花了很多笔墨写老槐树,这是为什么呢?

      《林中小溪》拓展阅读——

    飞跃沙漠的河(林清玄)

    在雪山顶上有两条河,相约一起流向大海,在海里相会。

    春天的时候,雪山的雪开始融化,两条河就从左右一起向海的方向出发了,就好像雪山伸出的两条手臂一样。

    左河一边唱着歌,一边对着右河说:“我们来自相同的母亲,有着同样充沛的河水,一定可以同时流到大海!”

    右河一边扭动身躯跳舞,一边快乐地说:“是呀!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到海里去玩吧!”

    两条欢天喜地的河,平行地流向大海,它们唱歌跳舞地路过高山与河谷,穿越城市与乡村,有时化为瀑布俯冲,有时化为湖泊休息,有时则在卵石滩上跳跃,凡是它们抵达的地方,花都开了,草也绿了,人们都跑来汲饮这雪山的春水,并且感受到河的清澈与欢喜。

    河,偶尔也会在较靠近的平原谷底,互相呼唤:“嘿,流向大海真是快乐的事!”

    但是,当河穿过所有的群山和平原之后,它们同时来到了沙漠。

    非常奇怪而恐怖的事发生了,河的流速变得很缓慢,水流也变得非常小了,不管它们从母亲那里要来多少水,一冲进沙漠,就被无穷无尽地吸走了,感觉像是逐渐死去一般。

    两条河在夜里忍不住呜咽地哭起来。

    河的呜咽是非常惊人的,整个流域都为之震动,来自上游的春风,带着白云和小鸟来探问。

    春风就问:“你们为什么哭得这么凄厉?”

    河说:“我们相约到海上相见,但今天流到了沙漠,眼看没有会面之期了!”

    天上的云说:“你们这样是不可能流过沙漠的,不如像我一样飞,我们一起飞过沙漠,很快就到大海了。”

    左河说:“不可能的,会飞的河是前所未有的,我怎么可能飞,我一定会死在沙漠的。”

    右河听了,眼睛随即变得清澈说:“好呀!好呀!可是我从来没有飞过,你能不能教我飞呢?”

    云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忘了你是一条河,化为春水,把手交给我,让我牵着你的手到天上,让春风吹着越过沙漠,到沙漠的另一边,我放掉你的手,你就回复成一条河了。”

    右河听了高兴极了,就邀请左河一起到天上去,飞越沙漠。

    左河说:“不可能的!我宁可死在沙漠。也不要做这种不可能的蠢事。”

    右河只好伤感地向兄弟道别,它慢慢地放松,化为水汽,放心的将手交托给云,云一把将河拉到了天上,春风带着云和河,飞向远方。

    到了天上的河才吃惊地发现,如果在地上流,一条河是不可能流过沙漠的,沙漠的广大超过河的想像,不要说一座雪山的河水,就是十座雪山的河水也会在沙漠中干涸,否则沙漠早就变成森林或绿洲了。

    河享受着天上飞行的滋味,飞过了广大的沙漠。云对河说:“这里下去不远就是海了,我和你一起下去吧!”

    云和河化成一阵暴雨落在地上,形成一条新的大河,流到了大海。

    传说,在沙漠边缘形成的河流,在流向大海的路上,呜咽的声音特别洪亮,是因为想念它在沙漠中死去的兄弟,常常悲伤哭泣的缘故。

    河会执着于在地面流动,与人对于习惯的执着,是没有两样的;当人舍下了习惯,飞过群山、飞跃沙漠并不是不可能的。  (文章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有人说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听林间泉水淙淙,看陌上花开片片,俗虑顿消,凡尘遁隐;读他的散文犹如听闻十丈红尘上的晨钟暮鼓,它有一种令人彻悟的纯净力量,句句是禅机。普里什文是要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达到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而林清玄则用寓言的方式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河流流入沙漠即将干涸,但一朵云飘过,告诉河流,你可以升华为汽水,飞跃沙漠。沙漠中的河腾空而起,飞跃了千山万水,最后又变成雨滴融入大河,汇进大海。这其实告诉我们人生也应该拥有一种姿态——飞跃沙漠。

    [读有所思]

    读了《飞跃沙漠的河》,你想对左河说些什么吗?

    《画山绣水》拓展阅读——

    秋韵 (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均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山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文章有删改)

    [鉴赏空间]

    杨朔的散文特点是取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中流露出时代的气息。同为大家,宗璞先生的作品里则充满了善念和柔情,表现了对万物的深沉的爱意,体现了永恒的人文情怀。请看《秋韵》的推荐语:

    秋天的韵语,是在京华的土地上慢慢铺开的金黄的枫叶,是在法海寺门前渐行渐远的萧索的幽径,是北京城上空缓缓飘洒的氤氲的细雨,在藏在心中的一丝淡淡的明悟,生命永恒,不用焦虑,宁静的精神会让时间的长河带走一切的伤痛,会化为久久寻觅的,在心中点点晕开的幸福。在《秋韵》中作者触景生情但却依旧释怀的心境,让我们看到这种静谧的幸福。

    [读有所思]

    你心中的秋韵又是怎样的呢?

    苏教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教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gl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