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12903/0e2b7ebec4f9299b.jpg)
简评:每个人,都在与内心所惧怕的生活相抗争,带着虚伪的面具,逃避自己所害怕的样子。伪装的面具带久了,那张泪流满面的脸几乎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也被隐藏了起来,面具也不能再被揭开,因为它已经成为了脸的一部分......
(以下内容含部分剧透)
几个月前,站在书店畅销小说书架前,在《岛上书店》和《无声告白》间给自己出了一个二选一,短暂的犹豫之后我选择了《岛上书店》(也就是厚的那一本),所以当我在同学的书架上看到《无声告白》时还有些小激动 —— 直到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
「 利迪娅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
开篇还有少许悬疑的气氛,而随着回忆的深入,压迫感,才是这本书的主色调。种族、性别、家庭...... 这些问题或许你不曾经历,或许对于一些家庭相对遥远,但当你看到看到内斯在游泳池中被欺负时,多么希望有个人站出来怒斥那些歧视他的孩子;当你看到玛丽琳独自回到母亲空荡荡的屋中时,多希望有个人给予她温暖的怀抱;当你看到詹姆斯开车出走时,多希望他能留给孩子们一丝关怀;当你看到利迪娅的电话打给她哥哥时,多希望电话的那一头不是一个喝的烂醉的少年 —— 简单的两句安慰也好。
「 无声告白 」 这四个字作为书题,已让人读起来五味杂陈。
书里,所有的告白,都憋在了心底,淌入了泪中。就连简单的互相依偎,互相安慰,互相体谅都不行么?关怀成了一种奢侈品,只因为每个人都在悉心呵护自己内心的伤痕,那一切直指自己内心的光影 —— 即使是渴求安慰的目光 —— 都被竭斯底里的驱赶出自己的视线。
无声,不过是一种乞求。
与其他几位书友聊起《无声告白》,大家都觉得读着怪心酸的,有人说父母在这种畸变的家庭氛围中责任重大,有人对一家人的「 自闭 」感到愤恨,有人责备家长以爱为名义的自私,说这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可怜而不可恨,可悲却不可助。的确,玛丽琳和詹姆斯把孩子们逼入了一个扭曲的成长环境,把孩子们的性格逼的脆弱,逼的毫无自我 —— 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假设他们能体谅孩子们心里的负担...... 这个假设能成立么?
你发现了么,最后依偎在每个受伤的人怀里的,是那个平时躲在角落里的不受关注的小东西。
几近崩溃时,是她拯救了这个家。
爱,就去表达吧,心灵本身太脆弱了,但心灵彼此,或许还可以相互接纳。我们戴上面具去隐藏自己的恐惧,但你若看到面具下流露出的那一丝软弱,别让它从脸颊上滴下,靠近一点,拥抱的温度会慢慢把它蒸发。
感谢作者,没有给我们另一个过于悲情的结局,也感谢作者,让告白依然无声。
by merl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