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677天早安问候。
停止讨好,为什么这样难?
你看了数不清的文章,知道那些漠视自己、一味付出的行为叫作“讨好”;
你听过太多“过来人”的劝告:“讨好是低姿态的行为,只会让你更加被看轻!”
你痛下决心,鼓足勇气,发毒誓再也不要如此卑微;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能帮忙做下ppt吗?我要下班了。”
张开口,你仿佛被设定好程序一般:“好的,没问题!”
或许,彻底甩掉讨好,过自己做主的潇洒人生,你需要做对这3件事。
1.承认内心痛苦,定位习惯成因。
每个“讨好者”,都曾长期处于一段被批评、被漠视、被否定的关系。
在那段关系中,每当他们展现真实的自己,流露情绪、表达看法时,一旦不符合对方的期望,就会遭受语言甚至肢体上的否定、打压。
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
“只有无条件顺从,才能让对方满意,从而避开被否定、被打压的痛苦。”
摆脱“讨好者”的身份,首先要迈出第一步:
回望过去,是什么塑造了我们“无条件顺从”的行为模式?
2.停止无效攻击,改变,由内而外。
对于已经意识到讨好行为的负面影响,并决定有所行动的人来说,
他们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改变太痛苦了,甚至比讨好别人还痛苦。
我是不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
其实,对于讨好者而言,“他人提出条件=自己无条件接受”的模式,虽然痛苦,却是他们的舒适区;
强行打破熟悉已久的“讨好”习惯,出现不安、疲惫等情绪是自然现象;
如果我们此时因为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果而自我攻击,
就会在本已不安、内耗的情绪以上,
再加上强烈的自我否定、挫败感等负面情绪,
这时,我们那趋利避害的本能自然就下达了新指令:别做了。
所以,对于已经迈出改变步伐的“讨好者”来说,必要的第二步就是:
拒绝自我攻击,在停止“讨好”前,先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
3.创造新体验
在讨好者的世界中,除了心灵层面的创伤,也存在着认知方面的误区,
他们很难正视这两件事——
a. 我们自己,可以给自己认可;
b. 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讨好”并非唯一的手段。
其实,道理人人都懂,而“讨好者”们过去太多年的人际交往经验,都不能在这两件事上给予他们确信感;
没有确信感,我们就无法走出旧有的行为模式;
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走出舒适区,创造新体验。
然而,对于每个人而言,创造新体验都是未知的、令人不安的;
比起一个人孤独地探索,我们不妨为自己寻找一个包容、温暖而有力量的同行人——心理服务。
心理学所发挥的作用,可能并不会立竿见影,但它能让你不断地滋养内心,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