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X在旁边吗?”同阿X姐视频聊了一下天,总要cal她孙子。
“在倒是在,他作业不做,在看书。”手机晃了一下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在看书的小X同学。
“叫你不要用否定词语,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你自己认为不对的。”
那些重复机器式的读读写写有那么重要吗?常常感慨于学习明明是在满足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为什么很多却在上学期间却变得如此厌学?
近段时间,我在自学英语,现在想要学习,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手机一搜,一大堆老师网上的课随你挑,那些讲究方法,用鼓励微笑在启发你“开窍”的老师一下子吸引了你,引起你的关注,互动,进而心甘情愿成为他的粉丝与购买。
如果孩子有选择老师的权利,找到能了解他的老师,来启发他读书生涯之旅,是不是很有幸?我是好感谢自己遇到心仪的老师,有方法,有技巧,还吸引人。
“你零基础,一定要先读准音标,知道组合规律,划音节,背上两三千个常用单词,步骤不能搞错啦。”听起来是没错,可是我们那个年代,农村的老师估计自已都读不准,在白板上刻下的错误读音,要纠正过来是多么难呀。
刚开始,反复跟读练音标,一个星期,英式,美式,拼音,越练反而越混淆。此时的坚持灰心丧气。
“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时不就是一个字,两个字跟着大人有相应的场景来说吗?然后再慢慢组成很简单的句子,只要旁人能听得懂,管他音调音节音准语法顺序。那学英语不是同样道理吗?只要别人能听得懂。我又不做学术研究。”学了几天自己在那里琢磨,“对,找场景对话的练习。”于是马上换老师,在教场景对话练习的老师中去筛选自己感兴趣的老师,于是一天一句,由灰心丧气变得津津有味。
那些重复机械式的读读写写背诵,2选1的标准答案,在有些时确实吸引不了我们的小朋友。而一到三年级的启蒙却恰恰是在这样的重复中度过,如果不懂教学方法,那种一味灌输,布置作业重复写,孩子能不枯燥吗?
“小X,过来,同X奶奶打招呼。”孩子一听见是我,马上跑过来。
“小X,X奶奶想念你哟,在学校,又交了几个好朋友?老师上课,你回答了几个问题?”聊天,问一些毫不相关学习的和同学相处,和老师互动,今天有什么问题,解决了没有,是自己解决的,还是翻书,找同学,找老师……“放学后,在小区哪些地方去玩啦,有没有发现什么颜色的花和树叶……”
“X奶奶,我也想你。我告诉你哈,我们班XXX作业没做完,今天被老师罚抄,要写得更多,还挨批,早上又迟到,又罚站。”明明写字很快乐,为什么要把他变成惩罚?
“哎呀呀,快别说别人,你不是一样经常作业没完成挨批,都成死脸皮啦。”
“没有。我每次都考得好,那些字我都会写,老师不骂我。”
“嘿,不骂你?哪一次作业没完成,哪一次你妈妈不接到你老师的电话,叫大人督促你完成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奶奶的碎碎念,怎么听都不合时机。
“X奶奶,我告诉你,我英语考了一百分,你要不要听我读给你听。”
“好呀好呀,我就是听你妈妈说你英语好会读,我怕你以后要时不时冒出英语和我聊天我听不懂,所以我现在也在学。”小朋友开始拿起课本,抑扬顿挫的,表情丰富的懒不起来,我也时不时来一句“哇,可以做我的小老师啦,你刚才读的意思是……对吧?”“嗯,X奶奶好厉害,能听得懂。”九岁的孩子最大的兴趣是看书,什么书都看。
“幼儿园上一年就可以,平时带他出去放纵的玩。”两三岁时就指导妈妈睡前讲绘本,指导奶奶带她去图书馆一个字一个字指给她一边听一边看。“幼儿园不要写字,手腕力量还没发展好,平时他要画就让他画,只要他能讲出来他画的是什么就鼓励他。”喜欢画画,却没有把那丰富的想象力放在条条框框里,喜欢阅读,从几百个积木中找相对应的日常所用的字和词,自然而然自已拿书就看。
“八九岁,你们两个都不在家,让他读《论语》这样三观的建立不会因为你们大人不在身边而忽视。”奶奶的“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苦逼生活态度是她们那个年代的共识,可是生活就是普普通通,可是生活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可是生活就是乐在吃喝玩乐学会生存之道之中的日常点滴之中,可是生活就是体验之旅的每一个当下。
因为热爱而发现平凡生活的美与快乐,因为热爱而专注自已所长而成就自已。
知识碎片化,孩子们不缺知识,却忽视了平凡中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体验的乐趣。
愿我们的孩子眼中有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