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阅读之祛蔽:理性分析与直觉顿悟。
在这个问题的伊始,作者提出了“二期课改”中存在的“三去”现象:去知识教学、去理性分析、去思维训练。我完全认同“去理性分析和去思维训练”。当下许多语文老师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读得不够深刻,那么老师便直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转达给学生,阅读中没有理性分析的过程,那么学生的阅读依旧浮于表面,无法运用理性的分析去剖析人物、社会等。反观我自己的教学,我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比较强的应试技巧了,但在遇到有些文本时就会呈现出“读不懂”的状态。虽然我们平时关于应试的内容已经训练过不下百遍了,但因为缺乏理性分析的方法与过程,便在答题上表现出不适应。
不仅如此,现在的初中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没有思维性可谈。老师包办太多,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近期读《走向理性与清明》,了解了思辨思维的意义,于是在近期教学中总是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期学生能在“为什么”中去思考和探究,从而辩证地对待文本、人物等。这也是我在思辨教学中迈出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仍将继续探索。
在这“三去”中,“去知识教学”我不敢苟同。恰恰相反,我认为目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恰恰是过于注重知识教学,而轻视了理性分析与思维训练。例如11月17日参加市基本功大赛,其中有一个比赛内容是无生课堂,给的是一篇说明文,并且命题人在引导语中就已经提示了教学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结果,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部分竞赛者都忽视了“自读课文”这条重要提示,将说明文的知识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而忽视了通过文本训练思维,感受文化魅力,培养审美能力等。这不是个案,在大部分老师平时的教学中,只关注知识讲解,其他思维、文化、审美完全忽视。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够培养高素养的学生吗?回答一定是否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