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时代以“少生孩子多种树”为荣,因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国策之一,原则上是只许生一胎,但有例外。如少数民族、独生子女结婚、在农村第一胎是女孩的等情况在符合法定情形之下可生第二胎,但必须先申领准生证生育。如果是农村人口,第一个孩子是女孩,要第一个孩子年满四周岁方可生育第二个孩子,如是城市人口,生第二个孩子属于超生。
歪果仁很是不理解,为啥生个人都能有“超生”一说,那如果超生会怎样?不怎样,不外乎就是上交巨额罚款,不外乎就是一方或双方下岗,不外乎就是老二一辈子黑户,不外乎就是老大被藏起来见不得光,不外乎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过着内心拉锯纠结的日子。
呵呵,你说能怎样?
且不说官方数据代表的意义,我就说说我知道的,存在于我身边的真实情况。
我妈以前的一个同事,是个80后,比我大几岁的姐姐,老家安徽,她家为了要儿子,一路躲一路挨罚,愣是从安徽被罚到了新疆,后在南疆定居。
一男生,家里有好几个姐姐,虽然在农村,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年满四周岁方可生育二孩,但对于全靠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的农民来说,四年如何等得起?于是间隔自然不到四年,自然也被罚得底朝天。
一女生,父母只是单纯觉得手足是个伴儿,于是又要了个妹妹,两件小棉袄本应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无奈居委会隔三差五搜查,她只能被藏在相当于储藏室一般的后屋,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凝神屏息。后来为了给妹妹上户口,父母不得不找人花钱把她的户口改大了几岁,总算“合法”了。
一姐姐,有了孩子后两次意外怀孕,但生下来就意味着双方至少一个人下岗,工薪阶层日子本身就不富裕,重头再来谈何容易?于是人工流产两次。
------------- 我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分割线------------
自从全面二胎政策出台之后,基本所有育龄期妇女,被关怀的方式都整齐划一为:“要二胎吗?”
更有自认为比肚子里的蛔虫还了解你的,直接就问:“什么时候要二胎?”
没人关心你读了几本书有什么心得体会,没人关心你何时升职加薪,没人关心你的品位已经伸向了轻奢品牌,没人关心你过的是牛逼还是苦逼,甚至没人提醒你变得邋遢头发都开叉了,总之,不生二胎就会令全人类扼腕叹息。
也许真的是经历过计划生育时代的人们有着太多的无奈、辛酸和遗憾,所以生活的重点才转移到时刻关注当今赶上“好政策”的我们要不要二胎。
“当年XX家被罚了XX万,都过来了。现在政策这么好,何不再凑个好?”
“80后本身就独生子女了,还不给孩子找个伴儿?”
“趁双方父母身体还行,赶紧要,有人帮带。”
无论你读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书拿到多高的学位,那不重要;无论你在社会上多么身居要职还有猎头嗅着味儿想挖你,也不重要;无论你业余是学舞蹈还是练瑜伽想提升自己,更不重要,仿佛生二胎才是你的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才不枉费人间走一遭。
是啊,无数北漂南漂们背着几百万的房贷挤住筒子楼的照样生,老大没人看只能寄养到老家的也照样生,没有周末的工作狂人也照样生,外出务工人员住着棚户也照样生,一胎顺站剖受尽两茬罪的过了几年好了伤疤忘了疼后照样生。
你为什么还不生?
因为,生二胎又不是去菜市场买菜,当季的新鲜的价格公道就果断拿下,赶上熟络的老板,还不忘给你捎带送一缕香菜,一天的心情都很美丽。
其实,生不生二胎,只与自己有关。
你看我举的那几个例子,计划生育时期,有人举家搬迁到新疆也要生,有人借钱交罚款也要生,有人找人花钱给二孩上户给老大改年龄还要生,对于他们而言,人是生产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全。
而不幸只能选择放弃的人们,也不必过多愧疚,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苦衷,不能拿别人的观念来衡量自己的现实,真正的苦日子或是好日子只有自己一天一天捱,决定了不要后悔就好。
再说现在,要二胎的很多。带孩子体检时候,看到有四十多岁的姐姐们抱着刚满月的二胎宝宝去复查;在小区里溜娃的时候,看到一手拎着走路还不利索的老大,另一只手小心护着孕肚的宝妈们;在公园里商场里任何公开场所中,老大跑老二追、老大笑老二闹的情况比比皆是。
但不要二胎的也很多。
所以,政策放开前,照样有人冒险生孩,政策放开后,照样有人不为所动。
个人觉得,生不生二胎不是物质条件所能困住的,更多是精神因素,即想明白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且抛开房子不够大车不够宽敞工资不够高不想老人受累这些物质条件不谈,我觉得心理与精神方面是重点需要考虑的。
因为,日子穷点也可以过,精神坍塌就难以修复。
多少宝妈在产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表面上相安无事,照样带娃,照常上班,但也许一年或几年之后方才暗自舒口气,觉得自己终于走出了产后抑郁这片孤独荒野。
生二胎,比起双重经历压力和责任义务,更多意味着,正该加速时却必须停车,调头,再回去过几年没有自我的生活。
这也是很多宝妈们的如鲠在喉、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
生不生二胎,不是为了圆家族的梦想,也不是迫于长辈压力而完成的任务,更不是向外界证明自己身强力壮的盾牌,它是一场大我与小我的狭路相逢,至于结局,自然是勇者胜。
但是,需要战胜自己的内心的一念之间,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内心——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当今社会是一个对人性需求及其关注的社会,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彩纷呈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需求。
既然不必过多考虑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最底下那级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关注金字塔上面几级——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通俗来讲,我们追求两性关系大于亲子关系,我们追求有个怡心养意的爱好,我们追求有自我独处放空的时间,我们追求在工作上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追求有固定的稳定的朋友圈子……
那么,生二胎后很长一段时间,注定要占据达成这几级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你有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抛开精神层面,再一次回归到繁琐的屎尿屁的复制粘贴上来?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借口,想做,怎么都可以,而且实际情况什么样,只有生了才知道啊?
但是,甘愿的付出和抱怨的付出是不一样的,对于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影响,更是不一样的。
以前喜欢看台湾的综艺节目,有一期也是聊起生育话题,曾宝仪的母亲王美芳说,她从18岁生下曾宝仪,到36岁生下第三个孩子,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18岁时她只会感到生活的考验扑面而来,于是天天躲进房间里哭;而36岁时她没有任何抱怨,一个人带着孩子往返港台两地(而且是未婚生育),一个人照顾孩子,没有任何不甘于怨气,因为这一次的选择就算要面对林林总总的困难,她也想好了,真正想好了,做足了心理建设。
再者说来,我自己是独生子女,且由姥姥带大,记忆中成年之前与我妈的关系一直不算太好,但我并未感到多么孤独和缺失,我本身喜静不喜闹,且自认为还算有主见,考学就业结婚几个节点上都是自己的选择。可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不能代表所有人。
有些人正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所以感到格外孤独,不想自己的缺失感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决定要为孩子留一个手足。
所以,人和人的性格不同,感受不同,看待同一问题的观点也不同。要与不要,完全得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仅要参考客观条件,更要依据主观精神的制约。
拿众所周知的公众人物为例,刘涛、孙俪、大S等“二孩派”们自然觉得最高级的炫富是“我有俩孩子”;杨幂、赵薇等暂时只有一个孩子的事业女们明确表示过“暂时不考虑,因为我和我老公都有各自的领域,我们很充实”;杨丽萍在面对不想生孩子还是压根就生不出孩子的质疑与讽刺时,更是说过一段很动人的话: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所以说,这个话题,与别人无关,与外界无关,甚至有时与政策也无关,只关乎与自己的人生。
我敬佩所有敢于挑战二胎的妈妈,因为她们尊重自己的内心,甘愿用自己的三年换血浓于水的三十年甚至更多。
我也敬佩所有敢于放弃二胎的妈妈,因为她们同样尊重自己的内心,同样有使内心充盈的力量和使生命精彩的光束,跨过黑暗,照亮未来。
而最怕的就是:生了又抱怨,不生又不甘。
生与不生,并不单单在于脑海中无止尽的困兽之斗,而在于你是否为你的决定愉快地买单。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必因为别人眼中的光芒而牺牲自己的快乐,也不必因为种种难处,就不忠于内心的渴望。
愿所有生了二胎的,甘愿受累。
愿所有不生二胎的,不会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