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刚在泉水之外 1 V 5 浴血奋战,尽斩来犯之敌于马下,拖得一身疲惫,丝血回归,刚到泉水希望能奶上一口满血复活,前脚进家门,后脚被无差别射杀。
何其萧瑟~想哭。
说回到在家受委屈上面来,这话看似有点儿道理,却忽略了亲子关系的特殊性,更像是用一种强势的道德绑架,来掩盖关系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
武志红老师在《深度关系》一书中指出,亲子关系是一种深度关系,父母在关系中往往占据着更高的位置,这源于他们对孩子的养育和照顾,以及社会赋予的权威。这种地位差异,会让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
当父母说出这句话时,他们可能正处于一种焦虑、担忧、甚至无助的状态。他们可能担心孩子不够坚强、不够成熟,无法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极有可能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这种强势的语气,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却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界限。
一、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 “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可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也经历过类似的“受委屈”的教育模式。他们可能将这种模式不自觉地复制到自己的家庭关系中,并认为这是“爱”和“教育”的体现。因为他们也不曾学会其他的表达或教育方式。
- “控制欲”的驱动:很多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者是一部分,从而可能希望通过这种话语,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将孩子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自我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父母占据家庭高位的局面。但极易出现一种矛盾的局面:既希望孩子卓越,有不希望孩子占据关系高位。经典的情形就是“别人家孩子如何…” “怎么这么不听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试想作为弱势一方身处其中,尤其是担心自己毁灭的时候,该有多矛盾和痛苦。
- “自我防御”机制:父母可能将自己的无助和焦虑,归咎于孩子的“不够坚强”,以此来逃避自身的责任和压力。毕竟向外归因,要比向内归因简单也容易得多。
二、不建议当场进行反驳
这话虽然……,但是也并不建议当场反驳。
大家情绪可能都比较激动,当场直接反驳大概率会激化矛盾,而且父母可能将反驳理解为孩子的“不孝顺”和“不理解”。
然后父母缺少有效手段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一些不可控的结果,譬如小时候容易获大奖,喜提五指山或是竹篾炒肉,别问我怎么知道的,独立生活有能力之后也不建议,因为影响家庭和睦,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当。
三、有什么办法怎么改善? - 选合适的时机:不要在父母情绪激动的时候进行沟通,可以选择一个双方都比较平静的时候,例如饭后散步或者聊天的时候。
- 表达你的理解:首先要表达我们理解父母的担忧和爱,例如“我知道你们很担心我,希望我能够坚强起来”。
- 说出你的感受:然后,坦诚地表达你的感受,例如“我理解你们的感受,但我也有自己的感受,有时候我会感到很委屈”。
- 提出你的建议: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例如“你们是我内心深处最在乎的人,你们的一言一行带来的影响,远比你们想象的要大,也许可以尝试用其他方式表达你们的关心和忧虑”。
- 保持耐心和尊重:沟通需要耐心和尊重,即使父母情绪激动,也要尽量保持冷静和克制。
-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一次没效果,那就重复以上步骤,继续做会有改观的,因为我就这么做的,从高中开始,一直到我而立之年,我还在做。沟通越来越好,偶尔也会有回退的迹象,不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双方的心理空间都大了,小小的意见不合不会对整体造成影响。
- 当然,不排除有些时候,关系真的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那选择权在自己手中:不原谅也没关系。
四、写在最后
家,本应是我们搏击风浪后修复疗愈充能的地方,不是摧毁我们的地方。和睦的家庭氛围需要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父母的委屈,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受”。学会处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需要的是沟通、理解和界限的设定,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健康和和谐。
无论我们是孩子抑或同时又是父母,也许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对父母多些理解,持续沟通,表达我们真实的感受,同时学会尊重孩子的声音:不要让自己淋过的雨让孩子再淋个精湿。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