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抚育是关系型疗愈的关键。
受创伤的孩子有许多发展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再抚育的主要目标是满足这些需求。这些需求中最基本的两个是:爱与保护。
【当自己的父母】
再抚育需要幸存者平衡地做自己的母亲(自我母育)和自己的父亲(自我父育)。
当孩子对母爱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他就会发自内心地建立起自我同情;而当孩子得到充足的父爱时,自我保护意识就会深植于心中。
自我同情与自我保护协同共生,如果自我同情是康复的归宿,自我保护就是这一归宿的基础。
而当自我同情作为一个可供避难的“大本营”被建造起来时,自我保护的冲动也会应运而生。
如果无法获得这两种原始的生存本能,那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非常可怕。但你成为你自己不可动摇的同情与保护的来源。
【自我母育与“无条件的爱”】
自我母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内心建立一种“我们可爱且值得被爱”的深刻感受。自我母育意味着要在精神、情绪和身体等所有层面去接受和爱自己的内在小孩(培养自己发展停滞的部分)。
自我母育基于一个基本原则:获得无条件的爱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如果失去了无条件的爱,要从这种失去中康复是很困难的。
在童年未能得到足够的爱是我们最大的损失,更遗憾的是,这种损失永远无法完全弥补,因为孩子只有在出生后的前两年左右享有无条件的爱,才有助于他们的发展。
两岁以后,孩子必须开始学习理解人类的爱是有条件的。虽然孩子此时仍需要充足的爱,但父母必须温和地告诉孩子,打人、咬人和砸东西等行为是不被接受的,有条件的爱始于这一时期。
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必要、健康的界限和规则,孩子可以被成功地引导,并理解有条件的爱。孩子若得到了足够好的抚育,便能够相对容易地适应无条件的爱逐渐减少的过程。
在这期间,孩子会逐渐了解到其他人也有权利和需求,他的绝对权利即将结束,而父母不会总是放弃自己的需求来满足他的需求。
然而,如果孩子没能学会理解自己原先的特权是有限度的,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加限制的时间太长,那么孩子就会开始走向成人式的自恋。与此相反,孩子如果过早地受到太多限制,就会形成创伤。
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在两岁以前享有不容置疑的无条件的爱。这是正常且健康的自恋,弗洛伊德将其描述为“婴儿陛下”。CPTSD正是因缺乏无条件的爱而引起的综合征,或者说,CPTSD是因为缺乏“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引起的综合疾病。
明智的父母会缓慢而坚定地引入限制。按照理想的速度,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将能够在满足自身需求和帮助亲密的人满足他们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孩子将学会分享和互惠,这项成长任务对维持亲密关系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