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有仁德的人使用财富来完善自身品德,没有仁德的人牺牲自身品德以求发财。
圣人之训,是要大家发身,不要发财。可大家听完圣人的话,“发身”这词根本没传下来,“发财”倒是深入人心,千年不朽。
张居正讲解说:发,是兴旺生发的意思。仁德之君,知道生财的大道,只要使百姓富足,不要把利益都给在上位的人,这样就天下归心,而安处富贵崇高之位,这便是舍了那货财,去发达自己的身子。不仁之君,不知道生财的大道,只顾聚财于上,不管百姓贫苦,这样就天下离心,有败国亡身之祸,这便是舍着自己的身子,去生发那财货。以财发身是本,而民心既得,未尝无财。以身发财者,那财本来是为了供奉自己的身子,最后却导致丧身,那财又拿来何用呢?这简单的利害关系,难道还看不明白吗?
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这人人该都“知道”吧?其实只有很少很少很少的人知道。用阳明先生说,你只是知道有这说法,没有做到,就不是真知道,真的知道,就能做到。解决人的习性问题没有什么比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更有效了。
那些真正做到财散人聚的企业家,其实也不是计算得多么精密,要散多少财、聚多少人,而是一种天性,一种情怀,就愿意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注意,企业家,能做的财散人聚,做到财散人聚也不见得是企业家。比如:那群蒙派营销人。
中国是一个稀缺企业家的国度,更是稀缺财散人聚的企业家的国度。
所以我们不去说企业家,说说企业。一个企业,这个财不一定要散到员工身上。比如华与华就是把钱散到知识的播传上,华与华方法,事无巨细,全部都公开化,这简直是营销策划界最大的奢侈了,因为几乎全部的营销策划企业,都是绝对的保密。这就是华与华的财散人聚的方式,所以人会去华与华,如同朝圣一般。但是大部分一年就走了,还有就是2年,3年走的,为啥?工资太低了,员工也要吃饭,养家糊口,所以业内有句话,出了华与华,工资翻三倍。我在华与华的时候,还有人同事给我说,有些员工来华与华就是镀金的,干个一年半载,搞点资料,就撤了,到外面,低于华与华三倍工资免谈。
企业追求的是什么?德鲁克说,企业经营的追求,就是继续经营而已。什么叫继续经营?就是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永不出局,这就是企业的最高追求,也是最难的目标,最大的成功,永恒的王朝。
追求利润最小化,就是以财发身。德鲁克为什么要苦口婆心地讲这个问题?他说,由于人们认为企业逐利,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针对企业家的公共政策出现了偏差,出现对企业不公平的政策,所以德鲁克如此为企业说话。
我所知道的企业,华为、阿里、京东、海底捞、西贝,都是把自己的员工照顾的很好的企业,在这点上企业对员工做到了财散人聚。华为把股份分给员工,阿里是给高工资,京东是给物流人员上三险一金,海底捞心细如针培养每一个员工,让他们成才,成为父母的骄傲;西贝不仅把利润给员工,还给员工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
财散人聚,这个财,我们可以把他扩充到很大的面,比如利益、金钱、精力、知识等等,一切可以称之为财富的物质和精神。当你把你的财散出去的时候,身边的人就会收到恩惠,自然就聚过来了。
我很清楚的记得我的初中政治老师,王兆乾先生,他讲课的过程喜欢给我穿插一些有趣的内容,我们贼喜欢这个学科。有一次,他在黑板上点了4个点,第2个,画了半个圆圈,第3个画了四分之三圈,第4个画了一个正圆。先生说,第一个是我们常见的傻子,点是自己,完全不设防,利益全部流失。第二种为中庸,收一半,开一半,利害均衡,有来有往,第三种,就属于人精了,在他面前只有他占你便宜的份。第四种人就是聪明到头了,别想他丁点便宜,绝不可能。这4种人格,可以把圈认为对外的利益的汲取,空是对外利益的散播,当然空可以让人进来,圈可以挡人进来。傻子身边围着一群人,聪明过头的人没人愿意和他交往。
曾国藩有个明联,不为圣贤,即为禽兽,这句大学原文我改一下,以叮嘱自己,仁,以财发身,不仁,以身发财!
特备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属八宝先生,实名:王亚辉,如有合作敬请简书联系。
求点赞!求关注!求打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