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之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

读书笔记之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

作者: 海棠依旧1029 | 来源:发表于2018-02-20 22:15 被阅读0次

        “集合”,是发挥事物效果的重要理念与手法。

        教材的编写,运用的就是“集合”手法。

        所谓“集合”,通常是指按照某种特征或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当然也可以是课文。

        教材编者把若干篇课文纳入一个主题单元,成为一个“集合”,其目的是每篇课文既可以独当一面,又能相互依托,他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单元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教材里面,还有一种有趣的“微型教学单元”,如“短文两篇”之类,他们也是一种“集合”。这种“集合”中的课文表现出种种微妙的关系。如两篇之间相互吸引,两篇互为支撑,一篇为另一篇的复现,一篇与另一篇组成不同难度的“台阶”,两篇互为补充,两篇互为对比等。最有意思的是《短文两篇》中的《爱莲说》与《陋室铭》,都是托物言志的名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教材中、教学上可谓形影相随,相互映衬。

          教师研读教材,有些时候也需要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以让课文内容更好地表现出共同的力量。

          读出课文的“集合”,远比把教材编辑成单元的“集合”要灵动得多、丰富得多。

        读出从某篇课文中提炼出来的知识板块的“集合”。

        这个研读过程充满了工作细节,在对课文的反复观察之中,用分类的方法集聚起一个又一个知识板块,而有些知识板块,既是课文的语言学习卡片,又是解读课文的特殊抓手。

          读出从某篇课文出发的同一作者的作品“集合”。

          此种读法,类似于编写教材️的“微型教学单元”,如“短文两篇”、“诗词五首”、“论语十则”、“孟子二章”之类。这样的研读过程是寻觅、思考、判断的过程,它从一位作者的某篇文章出发,从教学需要的角度精心组合这位作者的另外的文章,找到其“最佳搭档”,用更加优化的形式于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

          读出能够与某篇课文进行配读的课内外作品得“集合”。

          面对精致的短篇课文或者厚重的长篇课文,我们有时候会有“扩读”的教学创意,将课内外作品合在一起进行阅读欣赏教学。这是一种有效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创意,随之而来的就是细心的“为课文找朋友”。此时的阅读着眼于作品之间的神似与形似,寻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美读文章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还能读出有关课文参考资料、学术文献目录索引的“集合”。

        这样的品读过程展现了丰富、美好的知识天地,关键是要耐心地读,耐心地感受,耐心的提炼。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读出时间与耗费心力,教学的美好“角度”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课文教学的全新创意才得以产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之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fn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