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其中一节:又申奥了,能赢吗?他写到:争奥运的赛场,胜败乃兵家常事,在这个世界上,可不都是赢。
这句话,与我今天的经历非常契合。
今年我和同事A一起报名参评信息技术融合课,2选1。我们两个,从年龄和教龄上,她比我略多一点,从授课水平上,我认同今天评委老师的看法:她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很难得也很珍贵的。从工作风格上,她在专业上属于耐力型选手,一直在精进。因此,在报名之初,我并不认为自己稳赢,在旗鼓相当中我认为她是高于我的。
今天结果出来,虽然我有很多期待和幻想,但是事实已定,这次赛课,她的课确实优于我。尤其是这次我有一个巨大的软肋:没有切合主题。我们报名参评的是信息技术融合课,但我没有把这个主题放入考虑,在设计时没有加入更多信息技术。反观同事,她用到了4个视频、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系统、思维导图、时间轴、橡皮擦出示答案等。信息技术的形式多样。
今天我讲的是Unit 7,Topic2,sectionA,主题是生日聚会,语言点是can的用法。从我的课本身来说,我认为环节是完整合理的。开头情境设计也合适。经过我自己的反思结合评委老师的评价,我认为有几点没有做到:
1.最后迁移创新的活动我设计的是班级生日派对要来了。我们需要准备节目,请你和同伴谈论你能做什么想报什么节目,并向组长报名,组长最后再做汇报总结。评委老师说这个活动不够创新,向外迁移太少,我也有同感,感觉这个活动不够丰厚,但是我的思路困住,没有想到更好的。
2.学生展示时评价语没有结合学生的展示,不够丰富,包括整节课评价语都比较单薄。这个跟我平时课堂多使用汉语有关,到了上公开课话到嘴边,不能一下子表达出来。以后需要练习。
3.板书不够有设计,跟主题贴合不多。这与我平时疏于板书有很大关系,以后每周要注意挑几节课刻意练习下。
对于这次公开透明的battle结果,我能接受。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是在梳理反思这次比赛。心里气更顺了。在写文章之前,我还有柔弱受挫想哭的冲动,这样分析过之后,我的理性回归。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次赛课让我看到了自己与朝夕相处的同事之间的差距,自己在专业上的缺陷。接下来,唯有默默努力,增长本领,在下次有机会,有勇气再次出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