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投资人对于IPO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将企业比作一个人,上市就好比脱光了游街示众。每一个毛孔,每一寸皮肤,都被千万双眼睛扫描,千万张大嘴评论。就像没有哪一个人能美到众口称赞一样,也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好到颠倒众生。
一路狂奔的瑞幸咖啡,也迎来了游街示众的节点。4月23日,瑞幸咖啡赴美IPO的招股书披露,当这家创下无数令人瞠目记录的企业,脱下层层叠叠的外衣时,万众瞩目。行里,行外,都急切的想要从数据堆里扒出证据,佐证自己先前的论断——华美的旗袍下面,到底是预想中的虱子,还是美丽的胴体。
然后,质疑的火力集中在了一点——亏损、亏损、还是亏损……这个过去在互联网创业企业身上司空见惯的词汇,到瑞幸身上忽然变成了不可饶恕之罪。今天,虎嗅APP出了可以祭天程序员的bug,一条《瑞幸之幸 》的文章被反复推送,迅速成为十万+。文章的内容,不在赘述,但标题值得商榷。瑞幸幸运吗?
恰恰相反,瑞幸是不幸的。
不幸之一:创业在恐慌时代。
诞生于去年的瑞幸咖啡,正好赶上创业黄金周期的终点。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催生了无数风口,孵化了无数超级独角兽公司。十年里,处于狂热中的创业者、投资人前仆后继的入场,在这轮狂潮中透支了真金白银和热血青春。
伴随着经济下行、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的叠加不利局面,2018年成为创业者的拐点。拉开这一年死亡的创业公司名单,长到触目惊心,涵盖共享出行、区块链、P2P金融、房产服务、教育、文娱……几乎所有的商业领域。最令人绝望的是,瘟疫依旧在蔓延,2019,这种局面仍未有太大的改观。
黄金年代的乐观有多盲目,黑铁时代的悲观就有多深沉。从过度自信到过度谨慎,只有一纸之隔。瑞幸咖啡如果早生两年,面临的舆论环境要比现在宽松的多。然而不幸的是,瑞幸咖啡所处的是一个怀疑大过相信的时代,太多刚刚经历了创业大起大落的投资人和观察者,对所有不可见的未来持怀疑态度。就像一个童年时代被遗弃被虐待的人很难相信人性的美好一样,“移情”带来的愁绪像一层茶色玻璃,让人们在观察瑞幸时也凭空多了几分模糊和不信。
不幸之二:被误解的商业模式。
2018年走进墓碑的创业品牌名单无论有多长,墓碑最高的那个肯定是ofo。在享受过众星捧月式的吹捧之后,倔强的戴威又迎来了万夫所指式的踩踏。虽然不难得出结论,那些伸脚的,和之前出手的,很大一部分是同类人。
瑞幸咖啡强势崛起之时,恰逢ofo山穷水尽之时。两者的相似之处,被自然而然的拿来做比较,补贴、资本推动、快速扩张……当发现两者之间竟然有众多相似之处后,《下一个ofo》的论断山呼海啸而来,共享单车一地鸡毛的混乱所引起的反感,自然而然的被嫁接到瑞幸咖啡身上。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才会决定命运,而不是相同。人和猪的基因相似度都高达95%,人和猪的有价值可比性吗?瑞幸咖啡所处的行业、所进行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的品质控制,盈利模式是什么,没人在乎这些。更多的人,看到了相同,就得出了相同的命运。这也是瑞幸咖啡的不幸。
不幸之三:强大的对手。
星巴克,这个在全球范围乃至国内一家独大的咖啡品牌,在很长的时间内独孤求败,看上去毫无破绽,在2018年,和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后,更像是如虎添翼,更加难以战胜。但,瑞幸咖啡的对手不是星巴克。
瑞幸咖啡的对手,是喝星巴克的人。
这里要说的一个词是“用户转换成本”。作为国内咖啡消费的布道者,星巴克无论是在口味还是理念上,都在最早期咖啡用户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任何与之理念相左,与其口味相悖的咖啡品牌,要想后来居上,都必须迈过这批消费者的认可之关。然而,瑞幸咖啡所主打的,无论是“无限场景”,还是“我,自有道理”的年轻人定位,都不在星巴克所预设的赛道里。这无可厚非,但不幸的是,星巴克的受众群,在年龄上偏高,他们更多的掌握着话语权;而瑞幸咖啡的年轻群体没有同等的声量,而和星巴克重合的那部分群体,则谨慎地发表着意见。
这在对瑞幸咖啡的品牌评判方面非常明显。时趣互动的一项大数据研究显示,通过微博平台的舆情监测,时趣发现谈及瑞幸的负面口碑仅占0.97%,而正面口碑占36.79%,总体来说用户对瑞幸的品牌好感度较高,许多媒体所说的“恶评如潮”其实并不存在。然而在观感上,“恶评如潮”却是现实存在的。
瑞幸咖啡不幸之三,就是面临着大量掌握话语权的星巴克消费者。获得年轻人的认可,能够换来未来的市场,但得不到中年人的青睐,丧失的则是当下的舆论场。
总体而言,瑞幸咖啡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友好,批评和质疑,无论是善意和恶意,多少都有被大环境裹挟的因素。短期来看,这种形式并不会改观。至于瑞幸咖啡会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向何方,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还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则取决于创业团队的心智成熟度和战略战术执行力。It's too early to say,我们拭目以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