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下派笔记》四十七:禁烧

《下派笔记》四十七:禁烧

作者: 听风的铃兰 | 来源:发表于2022-06-08 01:46 被阅读0次

          麦熟一晌。

          此刻,我坐在村部宿舍的电脑前,回想着7天前,我在正午37度的高温之下,穿行在村子里那片金黄色麦田中的情形……走着走着,我仿佛听到麦穗在和风的舞动下发出了一阵“噼里啪啦”的炸响。

          一

          是的,自这炸响的一刻起,她们便成熟了。开镰一周之内,我们李腰村的7000多亩小麦全部颗粒归仓。

          开镰当天,李腰村对今夏的午收与禁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村设置了7个禁烧指挥部,每一个指挥部各配备4名人员值班。驻村工作队的3名同志和淝河镇分管联系本村的4名同志各负责一个村,我被分到了李老家自然村。

          可以说,午收与禁烧是前后衔接、密不可分的两项重要工作。收割的进行中,打捆机便开始接茬工作了。打捆机由淝河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轶农公司统一调度,确保全镇10个行政村的小麦顺利收割。听张勇书记介绍说,我们李腰村每年的午收,几乎都是散户先开始收割,土地流转的大户放在最后。大户们总是一边关注着天气预报,一边等待着麦子熟透了,再同时组织多辆收割机进行大规模收割、打捆,等于是和时间赛跑。再者来说,散户的麦子都已收割完毕,麦田里也是无比敞亮,看着大户们的多台收割机在辽阔的麦田里“大展拳脚”的工作,那也是相当壮观的。

          二

          焚烧秸秆是一种违法行为。禁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大气的环境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秸秆禁烧或乱堆乱放、腐烂变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改善了村容村貌、营造了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

          在每天的值班巡逻中,我从村部出发,沿路查看一下其他自然村的收割与打捆情况,最后才来到李老家村。李老家自然村位于李腰村的东北角,地势低洼,土地与龙扬镇接壤。之前的李老家村,东边低洼处有一个小河塘。村子里的庄户人家,住房紧挨着,用村里生产队长李兰才的话说,就是村民都住在河塘西边的那“一疙瘩”。后来,村子里的男丁不断娶妻生子,在村子及小河塘的周围盖起房子,便形成了现在村民房屋和庄稼地纵横交错的布局,倒是别有一番韵味。

          如今,抢收麦子之后,乡亲们就盼望着能下一场通透的大雨,这样就可以耪地种植玉米或大豆了。可是一连多天的高温大晴天,让午收完毕的乡亲们只能“望天兴叹”。如今,田间地头遗留下的细碎秸秆,加上如此的高温,给禁烧工作增添了巨大压力,让我们如履薄冰。

          今早的村两委会后,全体村两委们再次“动了起来”,对全村午收后的麦茬地进行一次“地毯式”地清理:禁烧指挥部里安排一名保洁员值班,另外一名保洁员在辖区内进行巡逻,寻找麦田中以及路边、河沟边、林边这“三边”中需要集中的细碎秸秆;包村两委与打捆公司及时沟通,并与其他两委进行信息互通,调配抓地机和打捆机进行最后的打捆清理。

          看着秸秆被打成一个个圆滚滚或方正正的造型,再被车子拉走,大家的心里便坦然了。一个圆柱形的秸秆重量200公斤,长方体的秸秆重量大约有400公斤,打捆的成本大约30元,今年,每一吨秸秆被回收的价格大约为320元左右。回收的秸秆可以被送往发电厂发电,也可以供给一些无烟暖气厂家作为原料,使它的效益最大化。

          一颗麦子,从秋天被播种到土地上,经过冬天的“雪被”覆盖、春天的雨润青苗、夏季的烈日炙烤,在某一天的正午“噼里啪啦”地成熟。麦穗收割完毕,麦秸打捆被运到加工厂家。至此,这颗麦子的使命便圆满完成了。

          三

          今年的午收与禁烧期间,我发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与场景。首先,是镇、村两级提前部署、细致周详的工作规划。镇党委书记史伟、镇长黄晓涛多次来村查看工作进度;张勇书记每天在全村进行巡逻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安排处理。全体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树立“全村一盘棋”的思想,大家及时联络、互通信息,确保派往我村的收割机、打捆机连续开工不停歇。最忙时,凌晨一两点种,麦田中还会看到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

          其次,是同志们围在一起吃大锅饭的温馨场面。驻村一年来,我们工作队一直是在村部二楼的厨房里单独开伙。午收加禁烧以来,根据工作需要,村里的食堂就统一开伙了。这样,我们工作队也加入了与全村干部一起工作、一起吃饭的队伍中。这种类似于“人民公社”的共同劳动、一起吃饭的情形,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生中难忘的体验。每天中午及傍晚,我们这些从各自辖区内工作归来的同志们,就会集中在我村博艾玩具公司餐厅的大桌前。大家或坐或站,或端着饭碗边吃边聊,这种轻松愉快的用餐是如此惬意,又是那样家常。吃着这些大铁锅烹饪出来的乡村土菜,我“冬眠”许久的味蕾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即使被朝天椒辣到大汗淋漓,也觉得大口嚼着眼前的大锅菜是人间值得。

          第三,当属基层干部的责任心与实干精神。李老家的包村两委干部叫李培花,是村里的妇联主席。高庄自然村的包村两委叫王莉,她们俩都是去年底村两委换届中产生的女性两委。还有我们驻村工作队的程继敏副队长,她们工作起来和男同志们一样干练利索。这样的大热天,她们戴着草帽,骑着电瓶车,往返于禁烧指挥部与辖区内的麦田间,指挥着收割机和打捆机来回忙碌;巡逻中,发现田间地头遗留下的碎秸秆,她们就亲自带着农户和保洁员收集成堆。“巾帼不让须眉”,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我的心被他们狠狠的暖了一下。

          张小寨自然村88岁的张建华大爷,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年轻时在吉林省延边市9120部队服役,在警卫排从事后勤工作时,练就了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军人作风。自担任村里的保洁员以来,他每天认真负责的打扫卫生,无论晴天雨天,每天雷打不动。今年午收禁烧期间,村里将他列为张小寨村的值班巡逻人员。这个任务让张建华大爷身上的那股军人作风又展现出来了。本村的第一户群众收割之后,他每天开着自己的三轮车在辖区内,特别是收割后的麦田周围巡逻,仔细排查隐患火点,及时与包村两委周三锋沟通汇报。六月一号,也就是我们村开镰第二天,我巡逻经过张小寨,看到张建华大爷指挥着一辆硕大的收割机过桥,那坚毅的眼神、标准的手势,让我对这位曾经的老军人肃然起敬。

          李老家的保洁员李兰运,也是这次午收禁烧工作挑选出的值班巡逻人员。他家的三个儿子都各立门户,大儿子、二儿子都在亳州打工。唯独那三儿子,在八年前最后一次与他通话之后就断了联系,留下了一个小孙子,至今由李兰运老两口抚养。张勇书记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咨询后得知他不符合低保条件,便自己私下资助他。或许是村党总支的关怀温暖着他,或许是善良的本性使然,李兰运克服自己的腿伤,在老伴儿体弱卧床的情况下接下了这个任务,每天在卡点值班之后,就及时赶回家里为卧床的老伴儿做饭,对于村里安排的禁烧值班任务没有一丝怨言。

          还有,每天在我们李腰村的7个禁烧指挥部来回巡逻,在镇与村之间搭起沟通联系桥梁的赵亚洲副镇长、曹斌主任、卞主任;骑着小摩托,从白天到夜晚12点多值班的驻村工作队员王振远;在田间引导收割机、打捆机有序工作的村两委李后军、周三锋、张龙龙、刘华伟、周华振等;保障午收禁烧后勤工作的村两委张杰敏和食堂的“厨神”大姐等等……如果说,我们的两委干部们努力工作,是出于党员的责任与使命,那么,这些普通的群众呢,他们在午收与禁烧工作中做出的平凡小事与贡献,完全出自于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仰与维护,出自于一个公民的义务与自觉。

          四

          我在与李老家村值班巡逻人员李兰才的聊天中得知,今年的天旱的最狠,收成却是最好。我们村小麦最高亩产达到1300斤左右,平均下来亩产也有1100斤左右。所以,今年的午收,被乡亲们誉为多年未遇的“神收”。

          如今,我抬头望向蓝天白云,心中泛起无限美好。经过多年的禁烧宣传与防控,脚下的麦田终于与蓝天“和解”了。没有了焚烧秸秆的黑烟,天空越发蔚蓝。再回望那一片片麦田里,一望无垠的金色麦穗被整齐的麦茬所代替。不久的将来,这些麦茬又将被玉米苗儿或者大豆种子代替,土地上的庄稼在一年两季中一茬又一茬的播种与收割,从冬到春,从夏到秋。在四季更迭中,土地上的色彩也在青、绿、黄几色中变幻着,在永不停歇地孕育繁衍中,蕴含着乡村振兴的蓝图与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下派笔记》四十七:禁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iy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