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崇建
内在的宁静~李崇建晨起若是无意识,思绪经常乱飞乱窜,身体的感觉如爆炸后,如尘埃纷飞且嗡嗡作响,若将意识拉回当下,专注于当下的状态,正如尘埃缓缓落地,宁静如涟漪逐渐扩大,若是驻扎当下更深更久,电流起自内在某处,如喜悦的浪潮上滩,一阵一阵推向身体各处,继而大规模的宁静感停驻。
所谓的「更深」意味更专注,我尝以握手或拥抱譬之,凡人以为所在当下,然并非全然处于当下,全然就是专注功夫,非专注于外在而是内在。但专注于当下是素养,尝试以文字或语言描述,常常失去个中真谛,因此当下亦是体验性。
有人来信询问:「为何当下亦是体验?」我其实不知道如何回答?试着以上述文字描述。
我平日虽然口才便给,但亦不容易说明,一般以「正念」为方式,导引如何「临在」的状态,一旦想要解释「临在」,都变得不容易明白,托勒《当下的力量》我认为最明白,丹尼尔‧席格、李尔纳描述的体验甚传神,阿迪亚香提将体验与思维并陈最美,丹尼尔‧高曼陈述最科学。即使是如此,要将体验性的「状态」,落为思维的陈述,让头脑明白体验,本就是个难题。
日前去教师场合演讲,一哲学博士前来询问,一问学承乃是我学长,我亦曾经在哲学系修课,当年蒋年丰老师带得美好,如今已经过世多年了,我从老师那儿学习德希达、海德格与康德,但是我仅仅懂得皮毛,学长亦熟悉蒋老师。学长聆听半场演讲,从而问我佛洛伊德、维克多·弗兰克而萨提尔,并称萨提尔冰山从佛洛伊德而来,我虽然不认同这说法,但是我自觉也不理解,萨提尔冰山与佛洛伊德关系?心理学都应和佛洛伊德有关,在学术脉络里考究于我无益,但对学术本身应有益。
我与学长分享体验性,但体验性的分享需体验,亦需对方愿意体验,这大概于我是最困难之处。因此志仲偶尔与我聊天,聊及某些议题常会心一笑,即是以语言陈述体验性,彼此都能心领神会。
专注于当下的状态,思考的使用就清晰起来,也变得更有洞见与创意,这亦是我自以为的体会。
中秋假期这几日,已经有秋天的感觉,当晨起专注于当下,再步入秋天的庭园,对秋天的风、气味、落叶与温度,就有更敏锐的美感。当自我交错于当下、思维与外界应对,就拥有更宽的余裕让出来,特此为记。
内在的宁静~李崇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