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同事三人商量着每周轮流做分享,讲一讲自己读过的书。以此倒逼自己认真输入。然后一季度因岗位调整,三人暂时分开,分享活动也被中断。上个月三人商量,接着把分享活动组织起来,时间定在每周二上午8:30-9:00,分享方式为线上视频,分享内容为轮值人员讲一本自己上周读过的书,然后所有人分享自己上周做过的事。
今天是第二场分享。我是轮值人员。提前准备了近3000字的逐字稿,分享《亚马逊逆向工作法》。
提前按照why(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what(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how(书中启发我的观点以及如何应用)的框架梳理了自己的分享脉络。自以为也做到了逻辑清晰、言之有物。哈,没想到反馈平平。
收到反馈的瞬间,意识到,
你究竟做没做到有效的沟通,这取决于别人,不取决于你自己的主观感受;
写是一回事,跟别人讲是另一回事;
能讲明白才意味着你把分享的内容真弄懂了。
意识到这儿,原本出自本能所产生的少许的沮丧,变成了开心:这次做的不好,下次才可以做的比这次好一些;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改进。
Z姐分享了她过去的一周所做的事,她分享完,我和L的反应是:哇,做了好多事!备受鼓励。透过她的分享,也看到了她所不为人知的一面,感叹,原来你是这样的Z姐。
她是怎么分享的呢?她先把她的周记发到了群里,然后对照这周记开始讲。周记里罗列的是一项一项做过的事,她在讲的时候,会展开来去说「我为什么做了这件事、我是如何做的、当时的心态」等等。让她做过的那些事瞬间生动了起来,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当下,仿佛也感受到了她当时的感受。
在我看来,Z姐的分享方式更好。也提醒我什么是更好的分享方式:首先,先让受众看到你要分享的内容,然后再讲给他们。这么做,调动了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更有助于受众接收你要传递的信息。其次,在讲的过程中,尽可能把你当下的感受呈现出来,让受众不仅听到你做了一件事,而且看到、感知到背后的故事。这么做,让原本平淡的信息变得生动有趣了许多。
下班,单位院里一只小野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