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文里找到一个未发过的旧文,发一下。
这个某人,是一个惯用恐吓伎俩的人,之所以谈之,那是因为既已了解,不吐不快。
只为一舒胸臆。
记得我在朋友文下曾留过一个评:“愉快的心情就是良药。”
于是被一个不认识的人用脏话恐吓:“是你*的**个药。”然后生气地侃药,似乎药可以当饭似的……随后又发了两条骂不吃药的话,忿忿不平而去。
我查了一下其文章,写的还不错。觉得此人可能有抑郁倾向,也许通过骂人发泄一下,心情就会舒畅一些,所以也就没有接话,更不会发文发评怼之,相反,我还挑了他几个文章留赞留评,希望能安抚一下他那破碎的心灵。
之后便忘记了这个人。
这两天,我发现自己因为在朋友文下留评被某人截图,并间接恐吓而去翻查了一下某恐吓者。
此人自称是一个(机密)团队,且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心理大师,大学毕业后担任涉外企业集团的重要职务,有律师团队,也有强大后盾。其年龄显示为00后,应该是二十岁左右。
如此年少有为,背景又深,还深熟法律,且极获追捧,更重要的是她在简书做出过公益性的贡献。
不说别的,单单那些公益性的贡献,也足以与恐吓之过相抵,还有其评中的言论,皆在显示着其极高的文化素养与做人的修养以及良好的教养。
至此,我若抛开其恐吓的一面,必定给其打九十分。
但其恐吓时颐指气使的样子着实可减八十分。而其气焰嚣张的样子,尤其是扬言给其团队及个人可以造成重大损失的措词不禁令我迷惑不解——
简书用户众多,都在写自己的文,关注你事的人却真正没几个,拥护你的说什么也会继续拥护你,不拥护你的说什么也不会拥护你,说到底,你能有多大损失?果然是因为减少了几个钻贝的收入就大冒光火就请出个律师团队吗?你的热度真跟那些坐拥百万粉丝的大明星一样吗?
我继续翻找,终于在一个40后的老前辈那里发现了一些端倪。
40后,是多大年纪?这该是年至古稀的老前辈了,我看了他的文字,文中以繁体字居多,且给人留评认真仔细,以谈家常的方式表达自己,他(她)的出现,更说明简书是个老少皆宜的平台。
但是,老前辈因为某人的到访,不爽了。
为什么呢?
原来老前辈在一篇心理文下留了一个理性的长评,其中有句话大概意思是“抑郁药品”对“抑郁病”的副作用方面的言论。某人本与作者素无交集,却不知为何突然到访并抓住这句话对老前辈出言不逊后删除,随后被前辈文明怼回,其又升级惹怒前辈再删除,前辈又不失分寸怼回,数个回合下来,其屡骂屡删,文明用语的前辈占了上风且警告其这样说话易招揍,其马上又说了关于律师团队的话又删除,于是前辈的“自言自语”中就有了“律师”二字的出现……
其对“药品”不容一丝亵渎的精神,和当年那个“疑似抑郁”怼我的朋友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那个“疑似抑郁”的朋友,怼我后,并没马上删除,一直保留着,直到其注销。而这个某人,是怼罢则删,唯恐留下把柄。若非“自言自语”的内容,无法想象其说了什么。可见其心机之狡诈。
前者,有抑郁倾向,信任药品,见“疑药”之人怼之,无可厚非;后者是心理大师,正常心理大师,都知道药品的副作用,也知道情绪对病情的疗愈效果,为什么一个心理大师会反对情绪疗愈并不准提及药品的副作用?为什么做为心理大师还情绪失控不好好跟人交流?其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一个素无交集之人的文下,向一个评论中质疑了药物,比其爷爷辈份儿还大且同样素无交集的前辈失控开怼?
答案就是,其是冲着心理类文章来的,心理大师爱心理文字,很自然的表现。接下来,我果然在另一心理类文下发现了这个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某人,于文下的评论专业术语频频,令人倾倒。最终其亮出一句关怀而不失礼貌的话语:有心理问题请私信我。
为了给“抑郁药品”护犊子不惜怼前辈,写个文章还得有团队,一不高兴就律师出场且律师也有后备,哪里有心理文章就去哪里占座位……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涉外企业所从事的网络零售商品到底是什么?
这个我很好奇,昨日某人发的图片中的详细内容我还没有细看,就被撤去,所以已无从考证。
若是抑郁药品就好了,我也想要。
若是电器就好了,我还想要。
……
忽然想到,若简书中有不少用户是其顾客源,简书封其号,是否会真的给其造成极大的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