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过很多经典的话,其中不乏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洞悉。其中一句,颇为尖锐有力: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舞?
舞台上演员伴随音乐,或舒展、或摇曳着躯干,一个徐徐回眸凝视,又一个热烈的起身上腾,让注入情感的观看者无不屏息、愉悦和达到心灵的通感。每一个观看者,即便无法也不会用舞蹈的方式,其心灵深处的波澜,和独剧的精彩之处,也不亚于此刻的台上。
艺术的造诣,其最终区分高低,在于融汇的情感,并以借助音乐、绘画、肢体这些外部符号来表达。演奏同样的曲子,虽然表面上,其音调、节奏都几乎毫无差别,但其实质却又优劣。看到梵高的画作,相信有很多人,会和我曾经的想法一样,认为那么简单粗糙的线条、和孩童般幼稚的构图,究竟好到哪里了,引得这般空前追捧,实在费解。
现在我理解了。
心灵的舞台,才是人类真实经历的事发地。一本讲述跌宕起伏情节的小说,不是无端产生于笔下,它起始于作者的内心演绎。奇妙的大千世界,只供于人类来领略其美、其妙;现代社会的建构和发展,也都出自人类的思想和行动。一个人的坚持和胜利,不在于外体的健全,而是精神的屹立。巨大的美,也往往产自于人的灵魂,而非容貌。可以断定,即便很多现代时髦年轻的女子,其个人的魅力和感召力,也难以匹敌孱弱枯槁的特蕾莎修女。
独舞or掌声?
然而,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渐渐不再关注自己的心灵舞台,都争先恐后地追逐“大舞台”。以演电影,登上某晚舞台为荣为至高追求。毕竟,这些舞台,都有着数量相当客观的“欣赏者”,而心灵的舞台,却往往是落寞寂静的。甚至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愿去观看。人们竭力汲取通往大舞台的捷径和技巧,穷力地榨干原本的天真,把自己塑造成“欣赏者”喜欢的样子。极少的一部分“成功”了。但这个成功的光环,让人质疑。他们中有的会问一问自己,究竟是自己真的收获了生命的喝彩者,亦或自己变成了迎合某种大众口味的一件复制品? 这个问题,我在此不能独断做出判断,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这个世界上,也确实存在那么一些以虚假为乐、以皮肉为生的人,他们也不大可能在此类课题上奉献丝毫的时间和精力。
真实的享受?
今天我讨论的是群体,是有初心的那么一群人。其实,生为人,一些基本的特性,本应都是相通类似的,从出母腹起承受而来。比如对爱的需要,希望被善待,安全和安全感,对美的感知,等等。即便有些人,后来因为种种难以明察的原因,而导致这些方面的改变或者扭曲。但其本质特性都是不变的。最近看的一部经典动画的重拍真人电影<<美女和野兽>>, 电影开头的王子一点都不可爱,狂妄虚荣,尖刻自私。面对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很难将他和最后的真善美相关联。然而,当过程被揭开面纱时,我们才得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剧情变迁,有低潮迂回,有失落沉积,也有压抑和爆发。王子只是在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王子最终在爱中恢复了心灵的温度,和贝尔跳起光彩夺目的舞蹈。其实,这是内心在舞蹈。若不是内心欢愉,脚尖怎能雀跃呢?
自卑的人藐视自己的舞蹈,却希冀得到旁人的关注。骄傲的人,高看自己发生的一切,从而挥霍和任意。这都是极端和矛盾,都无法真正地舞动生命。
能够起舞的,不在乎是否有外面的舞台和掌声。而是这场舞,是否有其爆发力,或者理解成,是否有其引擎,进而,舞者自身是否得享其中?
回归纯真。
任何事物,其存在都有他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东西,都不能被视作为多余。我们人也一样。对于我们自己,虽然自己表面无异于其他群体人类,从功能和特性上都构造相同,但造物者却给了我们各自一个“起舞”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广阔的,像一张展开的白纸,容纳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转弯,停顿,都会渐渐地让我们彼此相区别,而然,从起初,放在我们内心的渴望和激情,都是那么地相同。
很多人都会展开这么一段无价值但又好像是必经的迷思,那就是:究竟是应该追随他人的造诣,还是创立属于自己的门派。在做人做事,事业发展,自我塑造,思想构建,或人生规划中,似乎人们都会经历这样的迷思。这两者,单单认同任何一样,都可以被判定为极端,但又似乎很难将其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大部分不想麻烦的我们,就索性比葫芦画瓢,照抄自觉经典有利的模板。对于平凡的,又偶尔不甘平凡的我们,这种做法,实在最为普遍。然而,独特的灵魂,会在冷落中渐渐丧失其活力,正如器官在闲置中退化。
虽有限,却有永恒意义。
常有人引用一句话: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其背后含义是表达出,要珍惜这有限时间,来做最重要的事,来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每个生命都有最后一天,只是我们从来都不认为是明天。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我们才会真正认真思考生命的本来价值是什么。几千年过去,没有任何人的生命最终不走到终点。但即便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机会,我们人也很少分配一点点时间去索问。
任何事物,都是因为其存在的特殊意义,而有价值。即便是一块朽木,也有发挥其价值的理由 。何况是这么复杂、奇妙的人。如果我们的生命,仅仅只是度过了支撑生存的几十年,期间只有享受索取,和不断构建和拆毁与生存相息的有利之物,那么我们就和我们眼中的蝼蚁无异。即便是高举的爱与亲情,也不过只是在世的安慰,如同汤中盐,何况真实的生活中,这些“爱”和“亲情”也不乏权宜之计和用于交换的成分所在。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然而,这个现实,只是人类实现的一个可能之一。尼采之所以能得到这样肯定的结论,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极大热爱。然而,他却未能把握住这生命并如所愿起舞。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另外还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然而他自己最后却悲凉宣判“上帝已死”。上帝未死,然而尼采疯了,并带着迷惘死了。
或许,尼采个人本身带着一种悲观主义情怀,并无法靠自己克服儿时的不快,或在实际上理性无法驾驭感性的走火。即便他得到了一些真实的结论,但在操作上,他失败了。他因思想博奥而闻名,却由于自己的经历而成为悲剧。这让我们看到,我们人类,不过都是一样的。其实,生命起舞与否,并非旁人都能看见。有一些幸福的妇人,她们的生活看起来毫无波澜,没有惊涛海浪,也很难煞人眼光,但她们自己内心,有幸福的确据,她们的情感正如涓涓的流水一般流淌,和生活、自然、人们环绕成一个活力十足的循环,她们的思想能容纳万事,为美所动容,并酝酿出新的力量,去更新旧事物,憧憬未知。正如树荫的花簇,虽不惊艳,但在小小的园地里,尽情释放它的色彩和体态,与阳光互动,随微风野蜜招摇,尽享雨露的滋润。虽然生命长度有限,但却触及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