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另一块新开辟出来的空地,种下了几十颗榴莲苗。今日和家人去为树苗松土放肥,才发现这块地是砂质土壤,水土比例极不协调,难以相信榴莲苗在今后能够茁壮生长。
我穿着人字拖,脚趾涂满了红寇色的指甲油,鲜明光亮。手中握着锄头,裸露的脚趾下踩着的是黄白色砂土与黄褐色,黑色土壤混合在一起的土地,我突然感到这奇异的搭配带来的强烈冲击。也许这不是属于这片土地的颜色,不是这儿所有颜色混搭在一起便能搭配出的颜色。它太鲜明,招摇,妖冶甚至不如这片空地所覆盖的任何植被看起来具有鲜明的生活力。就这样一个下午,偶然的一瞥,给我带来一些难以言表的沉思。
每个人分工明确,谁都在忙活自己手上的事情。汗液在夕阳落山后变得湿冷,掺杂在衣服布料的缝隙里,随风飘散出一股青草与树木所混合的汗臭味。人体跳动的脉搏与干活的速度节奏一致,无声无息,却仍精神抖擞。此刻安静极了,就连身旁的鱼塘面上都纹丝不动,时间不是静止了,而是过得好慢。但在农村里,这是一种无法说明的铁律:只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才变得慢,而同时不停做许多事比如家务活的时候,一日24小时便能缩为只有7个小时而已:起床煮饭洗衣服,摘菜煮饭、吃饭睡午觉、干农活、晚饭洗澡、看电视、睡觉。自打实习回来后,这生活让我觉得,简直比在外面城市工作的效率自律太多。
我明白我生活着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我指的是人心与外界的隔绝与抗拒,从容而轻蔑。怎么说,人呢,一直有着难以解释的直觉,在对词语本身的意义上,轻轻发出城市,乡村,富人,穷人这四个词吧,您们的首因印象是什么呢?是穷与富的差距吗?某个小村庄被政府扶持后建起了模仿美丽乡村,或者当地的土地资源被征用到以此获取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还有一套与邻里结合的安置房,同为富有了的人,这之后怎么过着富有的日子还挂念着乡下曾经环境脏乱,日子苦累不堪的生活呢?那之前的生活就是“穷日子”吗?那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忘了曾经在哪看过这样的话:“富人的世界里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可穷人觉得是”。就上意而言,我想表明的是什么是穷,什么是富并不是只有表面意思那么简单。成年人的思维不得像学前班孩子的简易思维那般,我在乡村环境下长大,这里每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经历着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他们养家禽,亲手养大,再卖掉,轮作耕耘,再收割,生生灭灭复生灭,这片土地不算肥沃,但足够富饶,自然环境与人共生的理念造就了乡下的人群有着一种一眼便能判断出的特质:朴素。
乡下生活是种理智,粗莽的哲学。在这儿成长起来的孩子难以逃脱父辈希望继承的使命,很小的时候起便训练出一种与大自然之间互相贯通的灵性,他们明白大自然这个生态圈里的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着。因此判断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最为合适,什么事情会阻碍另一件事情的发展。往后便发展成他们的生活哲学,他们知足常乐,基于最为直观的预判与实验,生活便是如此。如今穷人更多指向“志向穷短”的人群,人残志不残,如果没钱支撑生活,还不想办法去挣钱养活自己,这便是万恶的“穷”,以此类推下去,那些有问题却不找出问题根源的人,也就是志残的“穷人”。
所谓的富有又是什么?世人的概念皆尽不同,不愿再赘述。
人在最后,无论如何总要为他自己选择的生存环境做出充分的接纳准备,无论是仍然穷着,还是已经摆脱了穷苦,都依然有着生活在别处的乏力感,即在穷的日子里,惦念着富态的生活。可穷不是一无所有,念起来更像是一种意向上的短缺,生活乐趣的消逝或是知识习库的停滞,是一段空白,一种倦怠。在人文影响,社会,交通,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贫与富的差距的局面是难以扭转的,但有一点却可以稍稍改变自我与周边:那就是“你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