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作者: SeanQD | 来源:发表于2017-11-28 14:59 被阅读25次
    无题

    这是波兰的插画师Pawel Kuczynski创作的一副讽刺画,题名是《中国人的圣诞节》。

    就中西文化来说,圣诞节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一种形式上模仿,而不会像蕴藉宗教文化的西方人那样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如此。传统文化是根于一个民族血液中的遗传基因,它实证了存在,区别于外来。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中国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再次明确党的工作目的是为人民生活谋福祉,重新定义了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报告提出“进一步挖掘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在全国各地基层部门都在学习十九大工作报告,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是读读诗词、写写字画就算是弘扬传统文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讲知道,知所事物发展的根本;同时进一步讲化道守道,讲认识实践于行动,坚守可持续发展的可循之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于仁义,仁者爱人,义则是知所当行,而行当行之行。仁义即民生。

    一个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又把道德、法制、教育推向了舆论的中心。为什么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房地产问题,执法问题总是会成为舆论和大众关注的问题?原因是这些都是关系到民生的切身问题,也是社会矛盾的问题。为什么近年来这样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引起普遍关注?这需要引起资政者的足够认识。有人会说民众的需求提高了,大众的口味刁钻了,民众的需求在不同时期会具有不同的特色,但就民生而言,是亘古不变的。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应该是自古至今的民生基本需求。也有人把这些问题矛盾归咎于市场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一句话,说的是市场化本来的面目。今天,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是服务于民生的,市场化的推行促进了经济的极大发展,也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民生需求。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辅以基本民生需求的保障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科学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出自《论语•为政》。治盛世,必以法治与德治并行。我们往往认为人性有恶,而施以法治;也往往认为人性本善,而施以德治。但是“天命之谓性”,人性是自然的,本不可以以善恶定论。所以法治和德治必须是并行的。法律的威严,可以约束人们不去行恶而从善;道德的中节,可以教化人们行善而祛恶。偏面地依赖,只会是不足。现在很多经营者有一种认识,法无禁则可行,也可以说这是钻法律的空子,人为制订的法律总是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是一本的,那就是仁义和善。比特币在中国已经被宣布是不合法的,但是今天在美国比特币却冲到了9700美金,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黑洞,尽管美国也有人喊打,但是比特币的最大持有人是美国财政部和美国高盛。如果法有所禁,或者民有德知,这个泡沫就不会越吹越大。一年以来,市值上涨了9倍,原因是一夜暴富得利益推动。这好比是在法律的允许下,行不义之行。也可以说明法治和德治是不可以偏废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正其政,则天下归之。程子释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无为而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治国理政状态。

    诗文词赋,书法字画,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之为艺。艺之义在于修身养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修身为本”,足可见其重要性。但修身治学的根本,却应该是《大学》的三纲所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用本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辩证关系。而这种蕴藉的中国传统哲学认识,也只有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找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fe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