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伴随互联网的普及,越老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去实现他们的梦想。特别是对于很多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年轻人,一年下来,他们会因为各种现实原因而导致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出现的越老越多,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一些话,比如“父母在,不远游”便是其中一个。
那么对于这样一句话,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父母在,不远游”就是真的孝顺吗?
观点一:即使远游,经常回家,也能尽孝
首先,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这句话的完整句子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论语·里仁》。
在现代的语境下,我们姑且认为 “远游” 主要是指去往离老家远的城市长期居住。
孔子当年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告诉我们,父母仍旧健在的话,没有什么事的话就不要远游了;如果真的要远游的话,那也要有一个安顿父母的方法,还要告知父母远游的方向。这是在奉劝人们要孝敬父母,如果出远门,也要避免父母挂念。
原因是古代人的寿命较短,二十岁左右出游,不到两三年,父母就寿终正寝,走完千里路,要花一年半载。如今,二十来岁的青年背井离乡打拼到四十岁,都还能陪伴父母二十年,家里有事,请两天假,高铁、飞机,半天就能回家。
而且,其实孔子打心眼里并不认为孩子在父母仍旧健在的时候出游是不孝的行为,但如果没有安顿好年迈的父母,没有告知父母远游的方向,让父母担心就很不应该了。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生计,或者是理想而奔波他乡可以理解。有时候有的人会长年累月的不回家。但是,常回家看看,也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尽孝。
观点二:不远游,经常回家,不一定就是孝顺
即使守在身边,天天面对,几十年如一日,这就一定是孝顺吗?
也有一些人认为,现在有好多年轻人,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好了一切。从上学到工作几乎都被父母照顾的很周到。等到结婚生子后,也住的离父母特别近,甚至住在一个家里。这种人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妈宝男”或者“啃老族”。
对于这种情况,看似孩子一直守在父母身边,父母也愿意这样照顾孩子,但是孩子却很少能真正体会父母的辛苦,也很少能真正照顾到父母。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孝。所以,在尽善尽责的前提下,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奋斗的年轻人大可不必为这种情况焦虑。
观点三:远游,不常回家,不方便尽孝
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务工人员,他们在外打拼,离家距离甚远。由于工作原因以及来回路途的车费等原因,导致他们一年只能回家一次。这种情况,对于家里父母的情况其实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在外漂泊,父母有个头疼脑热,不能立即回到家中照顾。父母在家需要帮忙了,不能丢下工作回去帮忙。甚至有很多老人生病了,也怕打扰子女,让他们在远方担心。
对于这种情况,有些人认为子女应该在家附近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或是夫妻中的一方、儿女中的一方留在父母身边。这样也方便及时照顾到在家的父母。
观点四:远游,常回家,也不一定是真的“孝”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有养儿为防老的安全感的需求。很多人觉得经常回去跟父母见见面,吃吃饭,让他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就是孝顺,但是不然。真正对父母的“孝”,是让父母过得顺心、不再操心,是应该让他们精神上得到放松和满足。
比如很多年轻人在外待得时间久了,眼界、思想都会跟父母产生很大的差距。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就越来越大了。所以,很多时候,子女总觉得父母的观点太过老旧,在经历过几次观点的冲突后,就懒得沟通了。
最近看了一档综艺节目,节目中的女嘉宾因为不想要孩子,甚至不想结婚总是跟父母发生观点冲突。当她还在为跟父母沟通困难感到发愁的时候,另一位男嘉宾的一句话点醒了她。男嘉宾跟她说的是“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这句话也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
父母健在时,我们不会考虑到死亡的问题。一旦父母离我们而去,我们会离死神越来越近,也会更容易感到孤独。同样,父母也是在担心他们离开之后,子女们过得不好,担心子女没有人孝敬。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所以父母才总是希望子女们能够找到归宿,有自己的孩子,这样也能让他们放心。
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观点不一致很正常,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有耐心的沟通,就有些难了。所以日常生活中子女可以教会父母用微信,以及各种视频聊天互动,朋友圈的彼此点评,淘宝购物,送货上门时候,给他们的各种小惊喜等。通过这种方式,子女可以拉近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让父母走进子女的生活。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促进双方的观点交流,进而减少父母对子女的担心。这种减少父母对子女担心的方式也是一种“孝”。
因此,综上看来,每个人的父母情况不同,所需要“孝”的方式也不同。
有的父母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承欢膝下,他们的情感需求更为重要。而我们作为子女,也需要将自己的志向发展跟父母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相处方式,这样才能让父母安心,这是真正的“孝”。
你觉得“父母在,不远游”是真正的孝顺吗?
在全网搜索“我的黄历”,跟我们一起互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