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典典家的采访

典典家的采访

作者: 彣言 | 来源:发表于2019-12-13 00:41 被阅读0次

    “嗨,马蒂斯呀,他就喜欢大红大绿的嘛~”

    对典典的快人快语,是从这句话开始印象深刻起来的。典典当时,说的不假思索,一点儿不含糊,语气上像是在评论自己的朋友同学。

    真有意思,真敢说啊!我们一边笑一边这样想。
    对典典的第一印象,就这么深深烙进了心里。

    在课上提问最多的是她,画画时自言自语的是她,课下追逐撵打嬉戏玩耍的是她,对小伙伴们暖心暖意甜化了人的也是她。
    爸爸说,她呀,小天使+小恶魔。十分钟里和人闹翻了,十分钟后又如胶似漆了。

    在我们眼里,她的直率、开朗、好奇,来自于乐于表达的天性;而她每次的“快人快语”,让我们回思很多。
    这次,我们来做捧哏,听典典来说一说吧。


    - “这是战争时期的音乐。”换了弦乐四重奏,她又说:“这小提琴的声音,让我的心脏就要跳出来,你让我听贝多芬的欢乐颂吧。”——写作业听音乐,放了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她这么说。

    典典妈Lily说,虽然为她的嘚瑟略有些无语,不知道该怎么接她的话,不过还是挺为她拥有这样细微的感受而开心的。
    典典的课余时间,音乐是一项。画画是一项。很多学习音乐的孩子都早早的坚守这一项了,但是对典典家来说,是这样相信着:

    典典和妈妈一起去看过的某个展
    看展时的收获,有时不仅是视觉上的,也是思维上的。
    音乐和绘画,一样都是语言和表达。刚开始上启蒙课的典典,一边听着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画线条:
    启蒙课线条章节

    艺术创作所使用的材料是多维的,这非常适合用于描绘和表达感官印象和微妙感受。不同冷暖的色调带来不同的联想和感觉。线条、还有其他媒介也赋予我们多样化的感受。

    这是将声音转换为视觉的最初作业,这也是艺术启蒙中最初的语言。
    接下来,创意与表达一直在典典的生活里,学习里。



    “莫奈的画和修拉的很像。”

    ——一起看画册时小朋友突然说。


    “我心里想着,你知道多少莫奈和修拉呀?于是网上搜了搜,还真是很像。毕竟修拉是在印象派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点彩分色,完成了自己的艺术探索。我挺为她的观察力感到高兴的。这也是我特别重视的地方,艺术,首先是看到, 首先得能分辨的出这里和那里的不同。”——妈妈说。 启蒙课色彩章节

    在启蒙课的作业中,典典完成了敦煌壁画中的小鸟。作业当中的色彩十分鲜亮,虽然对于当时6 岁的她来说,学会混色是超越年龄段的事,但是在作业中一并上传的高更这幅画,让我们意识到了——她或许是看到了敦煌壁画中色彩关系和高更之间的相像吧。

    艺术首先是表达性的,它可以表述一些难以单独用语言来描述的情感和心理意象,比如一些感官感受和记忆。

    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说:“我发现我可以用颜色和形状去讲述我无法用其他任何方式表达的想法——那些我没有言语可以描述的事物。”在没有准备好去述说、去倾述我们在事件里面的感受时,艺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


    “妈妈,我拍了一张莫奈花园~”


    用艺术的视角看生活,是真正学习艺术的我们,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在平凡世界之上,还有很多很多带着艺术滤镜的平行时空,带着这样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是不是更独特起来了呢?
    嗨,你别说,这两张摄影还真挺像莫奈的。

    典典的涂鸦
    妈妈的摄影

    在后来在敦煌色彩课中。



    隔了两年,忽然感觉变的下笔成熟了许多。

    在不同的主题设计中,选取合适的材料,讨论、引导思考。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自然而然更多地关注过程和含义而不是作品本身。

    “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事物的外观,而是其内在的意义。”这是亚里士多德曾说的话,

    在典典所营造出的绿中,你是否感受到了这自然沉淀成的内在的意义?


    “有时候,你也在驯养我。”

    ——读《小王子》给她解释小狐狸说的驯服什么意思,顺便又讲了养育的意思,她这么不假思索的回答。

    《小王子》这个故事中的小狐狸,用温柔聪慧的方式,把“驯服”的意思讲给了小王子听,并实现了他的承诺。动物在典典的笔下,总是显得比其他主题生动些,大约她心里住着一篇满是动物的童话吧。





    启蒙课时期的猫头鹰
    美学课时期的水墨动物
    一画课时的小石狮
    多元艺术家课程中的动物群像创作
    19 年暑期创作营作品

    一点一滴有意识的训练,渐渐的与艺术中的生命相遇了。就像小王子遇见小狐狸一样,是双向的相遇过程。小狐狸给小王子带来生命,带来思考,画画有时也是驯养的过程━━艺术中的生命力也让我们与周遭一切的关系具有更清醒的敏感度,逐渐发展出一种内在的活跃,并且创造性思考、同理他人的情感。
    你瞧:

    “妈妈你嗓子不好不能讲故事,请给我做好吃的饭,陪我散步吧。”

    “妈妈,你白天上班的时候典典好想你哦。这是一本送你的书,我还没写完呢。”

    “爱是世界上最大的。”

    ——某个雨天,女儿完成了线上课中“大与小的对比”,忽然这么跟我说。

    “回家看见她放在床头没写完的书,眼圈红了,幸福感爆棚。感觉,我平日里中的花,慢慢的在结果。”


    “画画还真的可以让人平静下来啊~~”

    “从早饭后开始准备这天的小画,到搂搂抱抱亲亲反反复复无数遍之后终于开始动笔了,不到 5 分钟她忽然这么自言自语道。”

    不画画时的典典,是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带着很多问题和好奇,不停的发问。不过一旦开始画了,就很快进入状态里,极其投入。

    “画画时要专注,不要讲话”

    ——看展时一起完成莫迪里阿尼的临摹。她的造型,我的色彩,各有各的不精准,但不影响我们互相陪伴一起学习。不过女儿总要过来指点我这句话。


    在身心都专注的时候,艺术的疗愈力渐渐发生作用。艺术反应创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形状,颜色,故事,和物品属性表达创作者的想法感受,呈现自己的世界并和观者交流。这样非语言的交流,像瑜伽一样,既是创作者和自身之间的角力与对话,也是创作者和观者之间的交流和欣赏。

    “平日里瑜伽是我的日常练习。是这种感觉,内心平静,感受自身,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动作本身,而是通过动作通过内观来疗愈自己。有一次,练习手倒立,分节练习都没问题,连贯起来动作完全走样了,那一刻忽然顿悟,原来我们对待事物非常理性的表现,是对未知和没有把握的恐惧,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在,客服内心的恐惧,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典典画画时能很快静下来,我觉得这就是她的瑜伽,她的疗愈了。

    身体累的时候,倒头便睡;心疲惫的时候,瑜伽,或者进厨房。于我,这两种都是疗愈。 女儿也是我的疗愈。

    “我瑜伽体式中的后弯没啥进步,她是怎么知道的?——不过没关系,母亲节送我的两幅画,是我喜欢的瑜伽和花。”

    在艺术里面没有对错,也没有界限,我们得以自由地释放和表达,反思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周围的反馈更提供了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情感支持。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前进的方向的话,内在的想法改变了,对外在环境的认识也会改变。


    “常玉画人很夸张”

    典典临摹常玉作品

    “启蒙课结束后我们又报了美学课,保康老师带课。他点评典典时提到很有常玉的意味,可以多借鉴。于是我们有一段时间临摹了不少常玉作品。这只小马,我自己特别喜欢,于是发了条状态,结果被朋友看上了,点名买了典典这幅。 我开玩笑给她说以后可以卖画养活自己了,不过她倒是不以为意。”

    典典下笔一直很大胆,敢画,不犹豫。和她快人快语的性格很匹配,可以夸张,可以简略,但笔下一定不游离。

    “时常听到她捧着自己的画说,我画的可真好呀;有时候老师走过来指导,她说我就这么画我觉得这样就挺好,依然坚持己见━━搞的我有时候真的无语”━━妈妈

    典典在保康老师班里已经是老学生了,因为她是第二届。在去年跟着保康老师上完第一次美学课之后,又接着再报名了一次,延续着线上课的学习。

    “熊老师的课程我们一看再看。觉得再上一次也挺好的,主要是舍不得老师啊,在家自己画的时候,有线上老师的陪伴,对孩子思路挺开拓的。典典自己画的练习,也是因为保康老师发现可以用常玉的画来引导,不然在家也很难联系到个人更相关的艺术形式来画画。”

    “ 没有给小朋友报特长班,小朋友除了疯玩儿偶尔画张小画,我们既不评论,也不指点,只是给她准备了各种纸笔和有趣的绘本,有机会有时间就带她看看好玩儿好看的展,我感觉“美好的东西多了,审美情趣也就提高了。”
    也曾纠结过报画班的问题,后来听了建议没急着去找老师,只陪伴,不评论,多让小朋友自己去感受。”


    “贯休喜欢画罗汉,都是奇奇怪怪的,他影响了宋朝一部分画家,也有人不喜欢他的超现实,因为宋朝很多画家都是现实主义。”

    “典典每次的线上课,会看三遍。每次都会深入一点,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会帮她查,有时引导她,然后才做课下练习。我告诉她说:“熊老师和各位老师付出心力设计好的课程,我们观看的人也应当尊重、应当珍重的对待。””

    也正是因为娘俩都这样郑重其事的对待课程,典典才能这么深入的评价得了贯休吧?

    传统美学其实一直浸透在典典的艺术教育中。线上美学课、线下创作营,都是无形中的锻炼。美学课已经是第二届,创作营都已经好几轮儿了。
    在最近几次创作营中,都和诗歌有关,是文字转译到图像的能力在起作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这两幅画的配诗。去年根据文字到画面,今年学习了看画面写小故事,无论文字还是画面,小朋友越来越有自己感受和选择。”

    “妈妈,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你打断我做梦了,我都听不见梦里的声音了。”

    ——睡前读诗 。

    “我也想写一首诗,今天想出第一句,小池塘边柳絮飞”

    ——小朋友读古诗词忽然听下来说。
    好吧,我们等着第二句。

    “妈妈,我其实最想画秋天的树”

    “妈妈,小船没有桨不稳,很容易翻的哦。”

    ——晚餐吃的是荠菜豌豆豆腐的结果。


    总觉得这些小片段听起来就像诗。
    对一个热衷于表达的开朗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是比文学素养的提升更适合的事呢?

    创作是愉悦的。感官为大脑提供了素材;集中精神完成作品进入叫做Flow的状态。大脑共同协作,会开始激活大脑的自然愈合能力,会增强自信心,改善对自身的评价,进入到正向循环中。
    完成作品,增加我们的成就感和掌控感。
    譬如写一首诗,画一幅画。


    妈妈说:

    给小朋友读诗,她睡着了,我自己又读了十几首,轻声的朗读,美妙的感受。

    有时候想想这个场景某种程度上反应着我和女儿。她想的少,做事不犹豫,该读该画该吃该睡,很多时候是我回思的多,反不得轻松。很多在她醒着的时候,是她开朗的方式和乐于表达疗愈了我思虑甚多的心;不过也正是在她睡着的时候,我得以延续她正在做正在学的,一起陪伴着成长。

    养育她的日子,如果用我熟悉的烘焙比喻,就有点像打发奶油,轻轻搅拌,有序中夹杂着小紧张小慌乱,每个人用心将它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蛋糕其实也是有生命的,所以要认真对待,手作之所以好吃,因为里面有爱。

    所以朋友问我是不是打算以后让小朋友学画,其实我暂时不想有什么规划,她喜欢就去做,有爱就好;当妈的无非就是提供尽可能多的方式帮他保持这样的小爱好,水彩画腻了换丙烯,8K 画够了换 50*60 的油画框,换着花样玩儿。



    时不时帮小朋友整理东西,把她近期画的小画又看了一遍,每周画一点点时间,每周都抱着热忱穿越北京城的对角线去上周末课,竟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风格。

    观察、行动、感知,是我觉得必要的艺术能力。能够见微知著的观察,画出它,拍摄它,或者采取其他的艺术行动来实现这个观察,在行动中更扩散自己内心对外界的的感知,让自己更敏锐,更娴熟。春天花开了懂得插瓶花,冬天落雪了有几句吟雪诗可咏,秋天和夏天的树想画了便能画几笔;心中晓得万物灵动而充满生机、快慢交替两种节奏的对弈和交融;能用心感受身体和思想的变化,有趣又充满欢喜。

    这是我想让她拥有的能力。

    也觉得很幸运,能来到熊老师的课程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典典家的采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po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