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我们常会见到一种人,给别人提建议、出主意时,目光老道;可轮到自己,却昏招迭出。
当然我们可以简单概括,是因为身在局中,虽然“看透局中事,怎奈已是局中人”,但或许更多的,还是渡人容易渡己难吧。
隋末唐初,从涨停直接蹦到跌停的李密,便是如此。
杨广二征辽东时,原本与大隋杨家皇族分享红利的关陇集团中,跳出了第一个反叛者,杨玄感。
杨玄感与杨广矛盾重重,其父杨素为杨广夺位立下大功,但功劳太大,盖过了主子,于是乎,被杨广逼死。杨素虽死,杨家庞大的势力仍在,杨素等虽然夹着尾巴,依旧被皇帝忌惮,所以趁着杨广征伐高丽,负责军资的杨玄感,一不作二不休,起兵反叛。
起兵之初,关陇集团的诸多勋贵子弟云集,尤其是身为蒲山公之后的李密,眼光精准,分析入理,提出上中下三策:长驱蓟门,北据幽州,使杨广进退失据,此为上策;轻装西进,控制潼关,奇袭长安,此为中策;就近攻打洛阳,胜负难测,此为下策。可杨玄感精准地避开了上、中两策,选了条自寻死路的下策。
原本杨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众皆踊跃,称万岁”,颇有席卷天下,一举定鼎之势。可这条下策,让他在洛阳和隋朝大军死磕,贻误战机不说,且频频失利,最后兵败身死,被分尸示众。
好在李密脚快,溜之大吉,最后靠着相识的王伯当,方才落脚于瓦岗寨。
李密到来之前,瓦岗军不过是众多造反大军中的一支小势力而已,由东郡人翟让率领。翟让出身底层,其队伍中的单雄信、徐世勣、王伯当等将领也出身低微。
一入瓦岗,李密便数出奇策,帮助瓦岗军连战连捷,先后击杀隋军名将张须陀、收降隋将裴仁基。
辉煌战绩,再加上出身名门望族的先天优势,李密威望大涨,于是,在翟让的牵头下,瓦岗上下,一致推举其为首领,号“魏公”。
攻下兴洛仓、回洛仓等几大粮仓之后,瓦岗军开仓放粮,更得百姓拥戴。据记载,隋朝仅兴洛仓一地,储粮就多达2400万石。一时间,携老扶幼前来投靠瓦岗军的老百姓,多达数十万。
瓦岗军兵临洛阳城下,成为了当时势力最大的反隋义军,这时的李密,应该算距离皇位最近的人。
只可惜,此时的李密,却把自己当年谏言杨玄感所说的,“引兵攻战(洛阳),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的话语,忘了个精光,开始在洛阳周围,与隋军僵持不下,重蹈杨玄感覆辙。
而瓦岗军中,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柴孝和就曾劝说李密:直取关中,天下可定。
出自关陇集团的李密,自然对于关中的地位,一清二楚。
可眼中只有洛阳的李密却表示,担心后方不稳,人心不齐,所以无法进军关中。
当他有顾虑时,另一位关陇贵族出身的竞争者,未来的唐高祖却毫不迟疑,率兵直扑关中。
进军关中时,李渊手下担心李密会派兵阻击。未来的唐太宗摇头说道:李密守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和潮水般涌来追随他的百姓,早就被眼前利益冲昏头脑,根本不会先攻取关中(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
为了进一步麻痹李密,李渊特意命人写了封信对他大肆吹捧,说“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说明自己没有取隋而代的想法。
李密读后,更是得意忘形,将关中扔在了脑后,专心攻打洛阳,直至走向覆灭。而强大一时的瓦岗军,最终也沦为了关陇集团重新洗牌的工具。
唉,果然是渡人容易渡己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