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暑假自由写作

暑假自由写作

作者: 接近真理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19:48 被阅读0次

    书籍推荐一《传习录》

    《传习录》

    《传习录》是由王阳明的弟子记录的语录、书信、对话合成的一部经典,也是被公认为:“最权威,最可靠的板本”。整本书主要分传习录上、中、下。分别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写成的。是学习王阳明心学的必备之书。

    本书把王阳明弟子所录的对话译成白话文,方便现代人阅读。同时也仍然保留原文,这样可以起到互相对照的作用。

    这本书我是挑着读的,(因为语录都是一则一则的)不过也至少读了一半了。在读其中的书信部分的时候,我发现一般都是弟子问一个问题,王阳明回答,而且一般王阳明回答的书信都比弟子们问问题的书信要长许多(不知道王阳明的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书信一般都比较有系统一些,而在对话里就能看到王阳明面对各种不同的人的方式,有的人他会批评,有的人他只会说一个字:“然”。有时两个弟子互相辩论,各执一端,他就会从中调和,使他们得“中庸之道”。这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因为你可以看到王阳明开导不同人的方法,好让你不“偏”。但是当然,学习王阳明心字,更是修习王阳明心学,是必须“事上练”的,有时只有“事上练”了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去学习那个“理”。

    这本书同时也加入了一些

    注释,这些注。释一般都是普及当时的文化常识的。比如说,他们讨论心学时引用的一些经典它就会告诉你出自何处,这也是很重要的。我看了,这本《传习录》文中并不掺杂其它的作者的个人观点,非常适合作个人学习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客观的角度,不会把人带偏。也更不会误人子弟。是最权威的板本。

    在这本《传习录》的前言里,对《传习录》的成书和意义会写得更加详细俱体。我之所以将这本书荐给大家,也是因为这本书可以说是很客观的了。

    书籍推荐一一《四书直解》

    暑假自由写作

    《四书直解》是明朝张居正以的帝师的身份为未来的万历皇帝写的一份教案。经后代人整理之后就行成了《四书直解》这样的一本书。

    四书里包括《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大学》和《中庸》很短,主要的是《孟子》和《论语》,几乎占了整本书的内容。虽然说张居正教出的万历的行为实在难以理解。这可能和张居正教他的方法和宫廷背景有关。这里我们不多说。

    那么,这本书的好处又在哪呢?

    这本《四书直解》因为是给皇太子写的,所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时的语言和现在的也十分接近。所以在语言上也不会有什么障碍。不管怎么说,至少也不会像《十三经注疏》那样使人焦头烂额了。

    同时这个《四书直解》,除了给你“直解”(直接说,很通俗。)之外,也有对字词的解释。非常利于学习可参考。同时这本书,也非常“专一”。除了对经文的解释以外,几乎没有加入其他个人的东西。可以说是,接近客观的主观了。很适合初学者使用和参考。

    就连当时康熙皇帝看了之后也说:

    “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词。”

    我认为这本书是挺好的,因为它十分适合初学者使用。

    顺便再说一下,如果真的要学下去,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去看《十三经注疏》的。《十三经注疏》,是清朝整理的。四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展现了四书中的各种不同的版本,有利于研究学习。同时还会引用其他经典里的一些词句。我昨天刚把《大学》读完。其实已经是很累的了。还会有些读不懂的地方。

    而接下来,我想我可以开始读《十三经注疏》的《中庸》了。

    读完《大学》

    《大学》,四书之一。这个《大学》我是在《十三经注疏》上读的。《十三经注疏》是清朝时整理出来的。《大学》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是四书之一,大众公认的入门之学的一篇经典。(也是挺重要的)

    一开始我只是读大学的原文和直解。但是,我现在觉得应该往更深的地方去读。所以就开始读《十三经注疏》。我读的是影印本的《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是清朝整理的。有注和疏,还有不同版本的经典都放在了一起。适合于参考学习。所以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十三经注疏》分十三个“经”。《礼记》是其中一经,算比较长的。(比短的要长好几倍)在这本《十三经注》疏的《礼记》里,我只读了《大学》 。并且做了笔记。不过做的比较疯狂。

    最疯狂的

    这样的一面差不多有九个。也就是有四页半。每一面分四个格子,按我这样做笔记的速度的话,平均半个小时能做一个格子多一些。(有些原文多的地方就会快很多,原文的字比注疏的字要大)不过当我最后把这些笔都做完了之后,我突然发现当我再读的时候,笔记和原文对应不上。所以我就开始标序号。不过这个过程很烦。因为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但我想至少我做了笔记。而且竟然把整篇《大学》弄完了。那也肯定是一种新的收获。之后我的计划就是先把《大学》上的笔记和原文对应起来后再读《中庸》。因为《中庸》和《大学》也同样重要,而且都是融会贯通的。这样就会简单一些。

    至于我之前那个“每晚一篇”的文章。我决定把《中庸》读完后再决定继不继续写。或者重新写。

    开始《中庸》

    暑假自由写作

    现在我已经把《大学》的序号标完,开始读《中庸》了。把注疏和原文加在一起。《中庸》比《大学》略多一些。这次我才读了《中庸》一面多。其实如果仔细体察,你会发现《大学》和《中庸》是相通的。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是形式不同。说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中庸”这个词。经文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联系上下文,“中”这个字就是:不偏不倚、接近真理的意思。这个“中”也就代表感情的中种,代表理性。因为感情一但有过就是私欲(偏激)就会扰乱人的行为与判断。这个判断包括很多,判断善恶、判断利弊、判断孰强孰弱……等等。这些判断的都是要站在理性上的基础上的。

    “中庸”的“庸”。注疏里解作“常”。也就是常常的“常”。然后说:“中为常道”。意思也就是说:保持理智,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然而《大学》也是一样的,《大学》里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只要偏激的欲望太多,就会失去理智。从而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所以,大学里也说:像这种过度的情感,一定要将它立刻克制住。否则就会干出对自己或他人不利的事来。(愚蠢的事。)

    其实不要小看了这个“中”。获得这个“中”的前提就是大学的功夫条回:“诚意。”

    诚意的意思可不是简单的与人诚实而已。在《大学》一处里,把诚意两字的中间加了一个“其”字。也就是诚其意。联系上下文,“其”代表的是自己。每个人诚的都是自己的意。也就是对自己的诚。也就是说接到了一些信息后可以诚实的辨别它。也就是不自欺。如果能够真正的做到其并且坚持下去的话。王阳明就是一个例子。他通过诚意看出朱熹理学的弊端。由此名声远传。

    对于古经典应当保持什么态度?

    接近真理

    2018-08-06 21:00 · 字数 875 · 阅读 809 ·  无

    现在真的是一个流行国学的时代。真的是非常的流行。我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谈论经典,通常会为一个问题争辩或讨论很长的时间。并且成立一些帮派,互相辩论。比如说有人是开放派的。他们通常会引进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有的人是保守派的,他们认为学习经典,就必须坚持下去。深信不疑的学下去,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第一种:“开放派”第二种:“保守派”猜测一下大家的心思:大家应该都会认为一种开放派的人比较明智吧。

    其实(至少我这么认为),这两种观点正好互补为用。开放派的人太开放,贬低保守派的人,往往会因此而狂妄自大。自己对学习不加考究。反而去贬低他人。这样的心态久了。就会造成偏激。自己在学问上没有建树,反而以贬低保守派为学问。像这样的人,可能会一时引起人们的善称,但是时间不可能太长。(至少传不过自己这代。)

    像保守派这样的人,他们在贬低开放派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学问。但是他们的学问永远局限在经文上。面对外来的事物,他们都只能给予回击,不懂得包容,当外来势力过多时,他们就会崩溃。这是在战略上的缺陷。同时保守派仅仅局限于经文,然而这些经文。都是跨越千年传来的。以前文字不明时,经书都是手抄过来的,手抄来的就会产生很多谬误。比如说一个字,我喜欢这样写,你喜欢那样写。传来传去,字就变形了。(通假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汉代经文失传,是靠人背诵下来的。再加上战乱,这些经文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或者直接说吧,就算圣人就是真理,但是当他把他想的东西写成文字之后,圣人面对不同心智的人,会有不同的开导方法。你又怎么了知道经文上的就适合你呢?同时,经文一样,在理解上也会出现很大的分歧。(比如说朱熹和王阳明)

    那么互补为用,又怎样互补呢?

    开放派的缺点就是。把自己抬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不肯学习,低不下头。改进的方法就是去学习。但不能像保守派一样偏执。需要广泛地请参考和借鉴。同时,这个过程很难,因为一不小心就是迷信,同时需要坚持。

    然而保守派则需要向开放派学习,因为他们需要了解更多信息,不能偏。

    要是能够达这样的境界,遇到事物就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实用的道理可言。本人在此不提。

    为什么人一定要将私欲克除?丨知与行。

    心正了,那就是理智,心不正,那一定就是被不正的私欲所侵占了。

    不过,有人可能会说:短时间的私欲,人妨何呢?

    但是我想说,在日常生活中的“轻度私欲”是可以的,顶多自己不正常一会儿就罢了。但是对一些正式场合就不能那样了。比如说刘备,他打夷陵之战之前的心大概是中正的,但是之后为什么战败呢?这就是因为他在那时失去了理性。用兵不当,为他人所乘,于是兵败,岂不是理所当然,所以,当人的地位变高的之后,上级的一举一动就会变得异常重要,因为上级的意见,激动,都会十倍的影响到下级。这也就是正心的作用。《大学》中说:“一家人,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坐刮,其机如此,此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意思很容易明白,那个“一人”、“一家”就是指天子和天子的家族。

    所以啊,如果一个人能时时刻刻都坚守住这个“诚”。并将其施行,那么他就能够做到很高的职位,那么大家也就会自然自然而然的去爱戴他。

                          知行论

    无论什么学说,无论是什么有意义的学说,都是要分:“知”、“行”两部分的,但有时候却把“知”、“行”,刻画的,太死版,以至于事后人不能理解。

    其实,天底下并非只有一个“知”,和一个“行”。“知”、“行”只是一个概念,或者这样说:

    如果把穷究学问看为“知”,那么实践道理就算是“行”反之,如果把“知道要去研究道理”看成“知”。那么“去研究这个道理”就是“行”。(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去学习)无聊一下,“知道你要去知道你要学习”,对于“知道自己要学习”来说就是“知”。很好玩吧?但是没有意义,我之所以说这个,就是希望不要被这个行“知”、“行”所局限,这个:“知”、“行”其实是活的,不是死的。(也不可能是死的)因为道理是人造的,人造这个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迎合人们的生活,但是如果你发现这个道理不对劲,那么,他可能本来是活的,但之后被人说死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就可以去尝试把它重新复原,也就是把它变活。

    我认为,“知”、“行”,只是一个概念,不必死纠哪个是哪个是“知”,哪个是“行”,自己受用就行。

    答心技一体

    接近真理

    2018-08-21 10:06 · 字数 811 · 阅读 27 ·  无

    自从我的文章:“对于古经典应当保持什么态度?”发布之后,有很多人评论,对于不同的评论,我都做了相应的答复。

    最近也有人评论我的文章,不过没有在简书里评论。我先引用一下他的评论:

    “这种东西就毫无内容,天朝特色的变戏法,你说东他说西,你说西他说东,你永远不可能“问倒”他。这就叫:“仅限理论方面”,“理论”嘛,呵呵,给你一个万能的答案:大道至简。”

    他给我评论这段话后,我刚开始想回复他,但是因为需要说的比较多,当时场合又不适合语音输入。他们的消息又多,所以就没来得及回复。

    虽然我并不太懂什么叫“天朝特色”,但我大概能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像他说的“你永远也不可能“问倒”他”我也有所体会。像这种理论方面的东西。某些佛家会说:“这要你自己去悟。”王阳明会说:“你暂时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等功夫到了那处,自然会明白。”他说:“这种东西就毫无内容。”这没说清楚,我猜测,这个:“内容”指的应该是“意义”。

    他说我的回复没有意义,因为别人说东,我说西。别人说西,我说东。这可能是一个误会,别人问我什么,我一开始可能会从别的角度切入,但之后我还是会回到原来的问题的。

    不过,像他所说的这种:你说东他说西。你说西,他说东的这种问题,确实有的。这也就好比王阳明所说的后世腐败了的佛、道教。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

    让他最后说了一:“,给你一个万能的答案:大道至简。这句话可能是因为表达还不太完美,这个“大道至简”应该可以换成。类似:“你要用心去体会、你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的句子。

    最后补充一句,在这种网络上的交谈往往不能达到深入的目的,因为你无法知道对方的语气如何、脸色怎样。也无法了解对方的生活背景所带来的私欲。(本人习惯称私欲,和偏好差不多吧。)

    其实,像他这样的感觉(这种反对所谓“天朝特色”的感觉)我也不是没有,我以前也是有的,只是没有言达出来。现在好些了,因为知道过了就是私欲。

    暑假自由写作

    他说我的回复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意义?这个他暂时没说。

    模糊不清的历史

    接近真理

    2018-08-26 17:25 · 字数 834 · 阅读 19 ·  无

    老实来讲,历史是模糊不清的。然而人们会去研究它、思考它,想办法把它变得清楚一些。这也许会有用。但历史仍然是模糊的,人们都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推测历史,得到的结论也大为不同。

    说实话,历史上的很多的故事是非都以经是不可考究了的,(使用时光机除外)因为有些你几乎找不到有利的数据,或者众说纷纭、偏神话、记载很少。

    一般记载很少的都是指有效记载很少,无效记载一般都是一些神话的、口耳相传的记载。不靠谱的记载。

    首先有效的、靠谱的记载合并起来,但它们(有效记载)之间还是很多的不合。这时去寻找那些写下“有效记载”的作者,他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的写下他们的“有效记载”的。这个“情况”必然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私欲(偏好)。你知道了他们的私欲(偏好)了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症”就是他们的“有效记载”。)比如说如果那个人在处于低贱地位时受到了上级的惩罚和打压,那么他很有可能在写历史的时候美化平民,一些小的起义就可能被夸大,官府之间的事被一带而过。这样的话,把它以理还原即可。由于他个人的经历,他很可能会偏好某种性格的人,这样的话,在他写书里就会将某种人写的特别光彩,反之,与其作对的人就会被丑化,一些立了的功都会被说得给人感觉比较小。

    然而,尽管如此,其实也不可能作到绝对精确的。因为我们得知的写出“有效记载”的人的经历也不可能是正确的,这个“他们的经历”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的,所以这又必须找到这些“经历”的陈述者,估计你也不可能找全(人太多了!),所以你就对你目找到的人进行研究……

    于是你本来研究的可能只是两三个人。但是为了精确,用不了上面的几次循环你研究的就变成了几十几百人,这很疯狂。不过我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去试的,因为太累了。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就好了。

    同时,你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精确,因为总有一部分东西是失传了的,(可以说是失传了吧),比如说地势地貌、河流改道、军力多寡。你不可能从后面又推回去,因为它本来就没了。

    除非你使用时光机,但是,你也不可能得出真正“理性”的东西。因为你不是神人,你也有私欲。(偏好)

    暑假自由写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暑假自由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rz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