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生自杀的新闻又在各大网络媒体中传播。
不容忽视的问题,你会如何去看?
伤心?悲痛?
还是求救的信号?
虽然这个女孩脱离的危险,并且“为什么赌气”似乎也不是网传的那样,但是,她的自杀行为是真的发生了,而且还不是第一次......是什么可以让一个花季少女去一次次的“想”或者“实施”自杀行为呢?
下面的这个男孩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五年级的孩子因上网课不认真,被家长训斥:
“在家不好好学习,上网课不积极……”
孩子从楼上跳下。
图片来源:西瓜视频去年2月份,深圳市宝安区一名13岁男生在家附近坠楼身亡。原因是因寒假作业未完成,被老师次斥责。
在此之前,妈妈和班主任满屏讨论地依然还是暑假作业的问题。
去年4月17日,上海17岁男孩汤某在卢浦大桥跳桥身亡。
.......
关于这些类似的新闻举不胜举。
悲剧的背后,孩子在告诉我们什么?
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行,抗挫能力差,受点委屈、气愤,就得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吗?
有可能。
但,不尽然。
在上面的例子中,深圳13岁的男孩有留下来的遗书,我们可以看看,孩子最后留给世间的话是什么:
第一封给姐姐:
虽然不喜欢你,经常拌嘴,但我走了,还是希望你不要伤心难过。
第二封给姨妈:
你是对我好的第3个人(第1个第2个是爷爷奶奶).....
第三封给爷爷奶奶:
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个.....500块压岁钱留给你们.
最后一封给父母: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
“我知道你们讨厌我”——这个怎么会成为了孩子的认为呢?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不管这是什么生物本能还是亲情血缘还是日久生情,但为什么从我们心底出发的爱究竟在外界是走了一段什么样的路程,传递到孩子那的都已经不是爱了呢?
妈妈,我这次考试没考好......
平时不好好学,你咋能考好呢?平时叫你多看看书,多做题,你听过吗?
爸爸,今天我被老师骂了......
老师怎么会无端骂你呢?你自己干啥了?
妈妈,今天我和同学吵架了......
我送你去学校是让你好好学习,不是和人吵架的,明天赶紧去道歉和好,不要影响学习情绪!
可是我觉得我没错,凭什么道歉?
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没错能吵起来?
我想学舞蹈......
考进年级前100名再说。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我们用我们会的,用即下的反应对应对孩子林林总总的发生。
效果好吗?
不好。
不让玩手机,想着法在玩;
不让打游戏,就是和家人起了冲突也要打;
不让熬夜,照样熬;
让好好听课,好好学习,好好写作业,好好记笔记......你说你的,他做他的。
我们说,他不听,
那我们就狠了劲儿地说,甚至恩威并施,甚至升级冲突......
效力却在一次次递减。
我们却在依旧使用着没效果的“招”。
很伤人。
更伤人的是这些都是“以爱之名”。
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每一根稻草。
日积月累。
平日的无形之中,我们给孩子身上压了多少根“稻草”呢?
你又知不知道哪一个是“最后一根”呢?
估计不知道吧。
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作为现在的父母,我们要学会识别“我有没有给孩子加稻草”,甚至,需要学会,如何帮孩子卸掉身上的稻草。
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曾经和孩子“无效的”交流模式。
你可以想想,“为什么我会这样的模式呢?”
因为,我们是在『听话』模式下,长大的。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听权威的话”,这种“上对下”的模式中,往往只有二元观点,对/错、好/坏、善/恶......
崇建老师说,这样的模式会让我们忽略“任何一个事件,都有丰富的资源蕴藏”。而这,正是『对话』最需要掌握的脉络。
不知道你会不会问:为什么我们要看见孩子“丰富的资源”呢?
他们如果优秀,我会看不见吗?现实是,他们不优秀,他们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乖,听话,爱学习,成绩好......如果他们这些都好了,我自然看的到,我也自然不会和他们起那么多冲突,我和他们的关系也自然会变好......
是哒!
非常的顺理成章!非常好的逻辑自洽!
如果你在这个“自然的坦途”中,那自然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
如果不在呢?
那你就需要调整曾经“自然而然”有的惯性应对,去尝试一种新的模式了。
——『对话』。
就如前文所说,『对话』可以让你看到孩子的“丰富资源”。这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丰富资源,是孩子确立自我价值,自信,“我可以”,“我能行”的基础。
这些对自己的确信,是孩子将来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基石。而不是遇到风浪和挫折就被打倒在地,站不起来。
功课重要吗?
重要。至少它让我们的自我实现会少很多弯路。
但不是唯一的道路。
我很喜欢李崇建老师说的:
『如果一个孩子,能接触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爱人与被爱,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个体,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愿意为自己负责,又何须担心孩子的功课呢?』
功课很重要。
孩子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同更重要。
没有这这些,其他都无从谈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