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

作者: 渭尽之言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22:22 被阅读0次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情境A:你打算去剧院看一场演出,票价是100元。当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0元的钞票,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出?

    情境B:你打算去看一场演出而且花了100元买了一张票,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须再花100元买票,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出?

    实验结果表明,在A情境中,88%的调查对象会选择买票,12%的人选择不会;在B情境中,46%的调查对象选择会买票,54%的人选择不会。

    从损失的绝对值角度看,丢票与丢钱都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行为差异呢?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怎么理解呢?

    我们回到上面的实验,可以仔细想一想,其实不管丢的是钱还是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1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所以如果按照正常的经济运算法则来看,两种情况下的选择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情况却出现了非常大的偏差,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在潜意识里,把现金和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现金不会影响剧场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看演出。但是丢了的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了两倍的价格去看演出,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备注:在这个实验的情况A中,在我看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沉没成本。


    心理账户有三种情形:

    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帐户中,不能相互填补;

    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

    三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基于这三种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理性的经济账户,心理账户是夹杂了很多个体感受和认知的非理性系统。


    那如何让这个非理性的系统更好的服务我们呢?

    以我自己炒股票的经历来说,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股票上研究的还不够透彻,所以也很清楚自己没法准时预判行情走势,但是我也希望在追求收益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控制风险,这种情况下,我一般的做法是会给每只股票设定一个止损线,止损线正常情况下也就是我可以接受的最大损失额度,当然止损线具体怎么订是一个很感性的个人判断。

    这么做有两个个好处:

    1、有效把控风险,让投资结果在自己可承受范围之内;

    2、由于我事先已经给这个股票设定了一个“损失心理账户”,所以在这个范围内的波动属于我已经预计的内容,我的心理波动也就不会那么明显,可以尽可能的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且可以有足够的信心进行长期投资行为。


    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让我们可以更加从容的去面对那些“感性”的烦心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账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yk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