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小故事:
国画大师齐白石幼年家庭并不富裕。16岁拜师学习雕花木工,补贴家用。师傅手艺不错也耐心教导。渐渐的他在附近也小有名气。齐白石喜欢动手,又善动脑。他发现师傅和其他木工基本上都是那些同样的花式,没什么新意。于是,他雕花时加入了一些国画元素,如虫 花 草 鸟等,没想到,这些新品颇受大家的喜爱。
这种经历让他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学习无门,他能找到的画册也是些普通的初级画。
20岁时,他在某位雇主家干活,发现雇主家有一本《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一个爱画的人看见它,就如同武林高手看见绝世武功秘籍。如获至宝。他厚着脸皮向雇主借来,用薄竹纸蒙在上面,描红一般把原画一笔一划勾勒。就这样勾画了半年才把这套画册描完。还书回去。
接下来的几年里,齐白石靠这些画,做木雕。反反复复拿出来琢磨,临摹,苦练。就这样他画画的底子就磨练出来了。而他的木雕在当地出来名。终于有了名师收他为徒,才真正的走上了国画大师的路。
到现在。我们有多少人,还能花很多时间按下心去沉浸学习呢。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七零八碎,各种各样的信息汹涌而来,铺天盖地。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专注力越来越短。被标题吸引,看上几秒匆匆关掉。大数据更是在你停留的某几秒内抓取你的喜好,推送一大堆认为你想要的东西。掩盖掉曾经真正想要搜索的内容。每天各种热点新闻,无外乎谎言 奇闻 窥探 性 狗血纠葛 卖弄。用不了几天忘的干干净净。我们幻想从一堆网络中找到某些干货,希望能发掘财富密码,他人功成名就的捷径,没想到不过是被哄骗了点击,割了韭菜。我们总去找各种资源,搜索 下载 收藏,然后闲置,似乎这样就等于自己看过了掌握了。把自己的脑袋当成硬盘。。。。
曾经想倾心去做某些事,却被碎片化的花花世界迷了眼。
我们可以称呼自己为:信息过剩时代的—————手机艺人。
你还回得去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