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见字如面!
您在《日月湖》中记载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一则轶事"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吝啬未除,术何由得?'乃还珠而去。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人耳。"
不知道我白话得怎样:贺知章用一枚珠子向一个卖药的王老交换飞升成仙之术,王老用这枚珠子交换饼吃。贺知章看着心疼又不敢吱声,但还是被王老看穿了,认为他吝啬之心还没除掉,没理由来求飞升成仙之术?最后王老把珠子还给贺知章,扬掌而去。由此,您认为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
就您说的这个故事和评论,触发了更多疑问,向您请教:
1.假定这个故事曾真实发生过?贺知章怎么知道王老懂冲举之术?王老化作卖药的神仙下凡?
2.如果贺知章没用珠子交换,王老就认为他不吝啬了?或者王老觉得贺知章仅用一枚珠子就来买冲举之术,未免太吝啬了?
3.您为何凭这一件事就认为贺知章只是个富贵名利之人?他怎样求取冲举之术就不是名利之人了呢?
4.您为何不去想一想冲举的真实性问题,和作为一位知名人物去求取冲举之术是否适当?
……
您知道吗,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得只剩下一件破败不堪的衣服的人,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敬意,他将这件衣服左洗右洗,然后铺在佛陀经过的路上,以表诚意,他的行为得到了佛陀的赞赏。贺知章的行为为何得不到王老和您的肯定,如果贺知章捐出所有是否诚意就够了,或者什么也不拿出来呢?这让我产生了这样大不敬的怀疑:您和王老的功利心是否比贺知章还重?度人需要那么多理由和条件吗?
张先生,恕我直言:我读书,尤其读故事好瞎想,并不是一个轻信历史故事的人。我知道很多历史故事都与作者的价值观有关,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另一个故事。所以,我喜欢循着故事梗概去做多维度的推演。我知道这样未必能还原故事的真实性,但对我读书写作有帮助。如果这样说会令您不舒服,那么下面这句话也许您爱听:您的笔记小品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为此,祝您:
成愿再来。
野鹭子 敬上
莫名之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