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与上海的情缘

我与上海的情缘

作者: 乡土大山 | 来源:发表于2022-09-07 16:04 被阅读0次

    我与上海的情缘 ,开始于1987年。因为单位要开展新项目,选派我去进修学习。那次出差是我第一次走出省门,也是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外出学习。当时激动的心情没法用言语来表达。从收到通知到去上海的时间,中间有二十多天的准备期,那些天,天天都很兴奋,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好像是在走之前,要把全年的任务全部完成似的,每天有用不完的劲。工作之余,除了准备行头,也认真的去做旅行功课,规划到上海的线路。

    当时去上海的火车,还是传统的绿皮火车,从家乡到上海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平时很少按点到达。乘车的人很多,基本上买不到有座位的票。我计划提前几天出发,把经过的江南的几座城市,能停留的地方,尽量下车去玩玩。

    走的那一天,阳光明媚,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火车站。非常幸运的是,那天火车正点到达,随着进站大军,我慌里慌张的背着被子,双手掂着两个大提包,一路小跑上了火车。因为是过路车,车厢内的走道里已站满了人,我就在两个车厢的结合部,找到一块不大的地方,把行李放在地上,前后看看不可能有座位的车厢,然后就坐在自带的被子上,开始了上海旅行。按计划,我下车的第一站是南京,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到达时已经是晚上,火车站灯火通明,出站后先找行李寄存处,然后到售票处找签票窗口,把票改签为第二天晚上出发的车次。接着去候车大厅,接壶开水,找到一个座位,一边坐着休息,一边吃着从家乡带的干粮。吃饱喝足后,从来回叫卖的小伙那里,买了一张南京市地图,用于规划一日游的路线。由于经济原因,舍不得去找旅行社,更舍不得去住宾馆。在吵闹的候车大厅里,打开地图,上下左右,看着想着,不时的用笔标记着,一点也不觉得瞌睡,不知不觉中,抬头看到窗外天已经蒙蒙亮。立即起身到卫生间,洗漱完毕,接着开始一天的旅行。中山陵、雨花台、总统府看了一个又一个景点,一点也不知道累,总是感到玩的还不过瘾,眨眼的功夫,已到黄昏。带着遗憾,赶紧往火车站去,取出行李,直奔进站口,快速走进候车大厅,非常激动的等待着去下一个城市。就这样白天旅游夜里坐车,到站后用同样的方法,先寄存行李,后改签下次列车,再到候车大厅等候到天亮,天一亮尽情游玩,晚上再出发到下一个城市,三天两晚先后游玩了南京、无锡、苏州,最后来到盼望已久的上海,实现了一张票游四个城市的梦想。

    当时的上海火车站,周边高楼林立。站前广场四通八达,广场内,我第一次看到拥有那么多人,眼花缭乱的人群,来回穿梭着忙碌着;维持秩序的喇叭声、各种叫卖声、旅客的喊叫声震耳欲聋。一出站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我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往那里走,就一边问广场内的工作人员,一边往外走。由于听不懂他说的上海话,就凭着感觉,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寻找着公交站点。期间也有陌生人给你搭话,问去哪里,他可以带我过去。由于第一次来到大都市,看哪哪新。走出广场后,沿着路边宽阔的人行道,看到马路上川流不息的、我从未见过的各种车辆,人行道上密密麻麻的、有走有跑的人们,我既兴奋又紧张,径直往公交车站点走去,不论那些热心人说什么,都不予理睬。后来才知道,那些人不是义务帮忙的,当时也是大城市的一种职业—向导。好不容易来到公交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上了公交,中间又几经周转,终于来到目的地。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最后乘坐的是41路公交车,到宛平南路40号下的车。

    半年的学习工作,即紧张又快乐。带教我的忻老师,当时已是国内大腕级的人物。她是地道的上海本地人,跟着她学习感到很轻松快乐,每天下班前她都会听听当天有什么困惑?然后耐心的给你解答,直到明白为止。同时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让你提前做好准备。所以每天都感到收获满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不仅教会了我很多业务知识,而且还要求我学会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在她的指导下完成并发表的。学习结束后回到单位,当时晋升职称已经常态化,学术论文是必备条件,大家对如何写学术论文感到一头雾水,同事们听说我知道怎样写论文后,一致要求我利用空闲时间教教他们,我又把如何开展科研和学术论文写作,向我的同事们进行分享,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浅。

    回忆当年上海的生活是苦中有甜。由于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再加上地区经济差别很大。开始很不适应,加上囊中羞涩,生活上非常简朴,体重从去时的120斤,很快降到了105斤。随着对单位周边的不断了解,和我一起学习的一位同乡老大哥,发现门口有一家简易小吃店,很适合我们的口味,并且价格比食堂的还便宜。当时的上海,已经有白天和夜晚可以分段收费的规定,以下午六点为分界线。记得那时的上海云吞夜晚比白天每碗贵5分钱,尽管去改善生活的次数屈指可数,为了一碗能省下5分钱,下午下班后飞也似的向小吃店跑去,哪怕提前一分钟到就可以享受优惠,吃着那便宜5分钱的云吞,心里感到美滋滋的,真是又香又甜。

    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报到时进修生寝室已安排满了,宿管就把我安排到他们单位的青年宿舍。它和进修生寝室一栋楼,只是不一个楼层,一间房住四个人,每人一张上下铺的床,我们都是年轻人,都选择住在上面,下铺放东西。由于年龄相当,大家很快就熟悉了,彼此相互帮助,就像一个快乐的家庭,其乐融融。记得他们三位都是毕业于上海的同一个知名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出国深造。所以,工作之余,每天坚持自学英语,为托福考试做准备。为了相互之间不影响,不管是坐在床上或是趴在房间的桌子上学习,都戴着耳机。英语听力以English 900句、follow me、Dailey news为主,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们都如愿以偿,分别到欧美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现在都已经成为大牌人物。虽然他们都是本地人,当时家里也不是很富裕,每周日晚上会从家里带些咸菜,共一周食用,现在想起当时他们带的酱豆炸肉丁(肉丁几乎吃不到),口水还会止不住的往外流。

    每当回想那段经历,就会记起“一盒火柴的故事”。二十世界八十年代,打火机算得上奢侈品,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吸烟一族的标配是一包香烟和一盒火柴。那天下午有个东北的学友烟瘾发作,当时还没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他顺手从兜里拿出香烟,另一只手上下左右的摸着兜子。上海的一位同事看见他的举动后,就面带笑容的问他,是不是忘带火柴了,顺手掏出自己的给他,同时叮嘱他别忘了还我。那位学友接过火柴,随口说出“谢谢”,就到一边吸烟去了。第二天,第三天,平安无事。第四天,相见后,互相打过招呼后,那个上海同事就问那个学友,怎么不还我的火柴。当时非常尴尬,立即出去买盒火柴完事。事情发生后,一些外地的学友议论纷纷,认为上海人太小家子气了,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反倒认为那是认真,是言而有信的表现。

    当时的上海公交多数是两节车厢联在一起的加长车,每次周日出行,就会看到乘车的人,就像现在假日景区旅游的人一样,不论你是从车门的正面还是侧面往车上挤 ,即使力量再大,都有挤不上去的人,尽管车辆很多,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只要能挤上去,车上再拥挤也感到自豪。后来为了提高成功率,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从车的侧面向门口用力挤,上去的机率会高一些。夏天的公交车,车厢里的温度摁不住的往上升,每个人的脸上就像水洗过一样,汗味夹杂着别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说不出是什么味。挤上去站在车厢里的人,身体没有一个呈圆润型的,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就像用502粘在一起一样,想移动移动是不可能的。

    每当回想往事,想起当年在上海的学习生活,至今还记忆犹新,也感到非常自豪。通过学习提升了自身素质,不但业务知识得到提高,也从做事认真严谨的上海人身上学到很多先进东西。现在和孩子交流那段经历时,还很后悔,当年如果留到上海工作,可能会发展的更好,当时真是没有眼光。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又去上海出差几次,每次都会到宛平南路去看一看,对哪里的一草一木感到都非常亲切。同时看到上海变化太大了,一年比一年好,现在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大都市,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领头雁。非常巧合的是,二十五年后,我的孩子幸运的来到上海,在一个知名高校读博士,毕业后又就业于上海,成为一名新上海人,完成了我多年来没有实现的梦想,我与上海的缘分会越来越密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上海的情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jg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