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释一下题目——“生吞鲍家诗,活剥燕台句”十字说实话系笔者临时瞎诌的。
嘛意思呢?
先说“生吞活剥”,该成语的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剥开来(贝壳类),形容人类早期还过着饮血茹毛,近乎野兽的生活。也有人以此成语来形容有些人肉食时的暴虐,残忍和贪婪:将活着的生命一口吞下,为图新鲜对猪牛羊或野兽在尚未毙命时就开始剖腹去皮。比喻意(也是本成语最主要和为人们所注意的意思)呢则是对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和盗取,也指生拉硬扯,胡乱拼凑。
燕台原指指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故也称贤士台,招贤台。唐代李商隐尝作《燕台诗》四首,描情摹怨,忆旧伤别,备极工细,传颂一时。洛中妓柳枝尤赞诵之。后因以"燕台句"指工于言情的诗词佳作。有点类似现在旦提起作家琼瑶,听者立刻想到的必是其笔下的言情作品。
南朝宋鲍照《代蒿里行》:"赍我长恨意,归为狐兔尘。"全诗写得情真意切,感动得鬼亦能唱。后因以"鲍家诗"代称鲍照《代蒿里行》,再后来指那些以感伤为基调,质量上乘的诗作,唐代诗鬼李贺的《秋来》便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之句。
那又怎么“生吞”与“活剥”呢?
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唐朝初年,枣强县尉(枣强,县名,即今河北枣强县;尉,县级官吏)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意思是,把月亮当成了镂空的歌扇(月亮上的小山丘形成黑色区域),把天空中的几朵浮云当成是歌女穿的舞衣,就好象天空中有美丽的佳人在唱歌跳舞,我也正好拖着我留在雪地上的孤单身影径取洛川回家。张怀庆看到此诗后,很是欣赏,悄悄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发表了出来:“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因为对古人诗和名句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增删挪用,但即便做不到锦上添花,那也得流畅自然,不露斧凿痕迹呀。而张怀庆呢,既想偷天换日,却又没有裁云镂月,巧妙化用的水平,所以就惹出了笑话。还天真地以为大家都看不出来呢,这位张县尉也太大兵了。古代信息传播远不像现在这样广泛便捷,如果不是张怀庆弄巧成拙的话,原创者李义府的诗作弄不好还真困难糊里糊涂“转手”给张怀庆。
自此,伏案冥思苦写的文人雅士们缺乏灵感的时候变多了一种小玩意儿或恶作剧,那就是“活剥(生吞)古人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七绝《回乡偶书》,至今仍脍炙人口。清朝时,有个年近半百的老夫子,一心想捞个“秀才”当。但想到自己老态龙钟,怕面试时考官嫌他年纪太大,不予录取,便在面试的头一天剃去胡须,打扮一番,冒充年轻书生前去应考,结果一如既往,榜上无名。他的一个朋友触景生情,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稍改数字,戏之曰:“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这首谐谑剥皮诗,极尽戏弄、挖苦之能事,弄得老夫子啼笑皆非,窘态毕露。
郭沫若有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熟箕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此诗“剥”自三国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原是曹植用以讽刺其兄曹丕不顾骨肉情义的缺德行为之作,经郭沫若这么一“剥”,除了一首歌颂兄弟亲情的佳作。
当代某君春节前乘坐公路客车回家,结果呢,“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熄火六七次,八九十人推。”此诗明显“活剥”于北宋哲学家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生吞活剥”古诗有寻乐子的一面,于是,一些中学生捣蛋鬼的"天赋异禀"也得到了开发:
蚍蜉撼大树,一动也不动(上句来自古人,下句来自捣蛋鬼们。下同。)。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夺人所爱。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东边日出西边雨,床头打架床尾合。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不风流枉少年。
英雄宝刀未老,娘子风韵犹存。
人生自古谁无死,只分死期有先后。
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儿子会打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妻吾妻以及人之妻。
三个臭皮匠,臭味都一样。
红橙黄绿青蓝紫,东南西北中发白。
书到用时方恨少,钱到月底不够花。
............
哈,全是才子,不服不行。
其实本小文的标题“生吞鲍家诗,活剥燕台句”也是笔者“剥”来的,只“剥”技有欠火候,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