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把同桌的《心扉的信》看完了,他们通信长达三十年之久,从来就没有见过面,通信三十年?可能吗?不可能的,原来,秘密没有公布之前,那十年一直都是自己给自己通信,一个人可以寂寞到何种程度?给自己写信,再给自己回信,并坚持一辈子?后来的二十年里,一直都是她的枕边人于新生给她回信。无论是梁守丹,于新生,于写意,侯书苓,招莲娜……我觉得这些人名都是赋予了一定的意义的。守丹,大概一直都那么孤独地自己守着自己那颗像丹药的心吧,新生,不知道是遇见守丹是他自己的新生,还是守丹遇见他开始新生……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好像有种身同感受,有点复杂,说不清的感觉,不得不说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 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
故事结局有些在意料之中,但有些还是超出意料了,算是惊喜吧。每个人都有他最后的疆土,那里繁华的自己的繁华,荒芜着自己的荒芜。那个地方就是心扉啊。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世上最寂寞的地方,是一个人的心。你要是知道,每个人都有寂寞的时候,你就不介意接受寂寞就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好好忍耐。
总是有人在说,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要学会适应孤独,并享受孤独。可是我发现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却还是孤独得害怕。我曾问过,两个女生,也算是闲谈吧,不知道怎么就突然聊到吃饭这个问题上,他们说她们讨厌一个自己一个人去吃饭,就算真的没有人陪自己去吃饭,那就干脆不吃了。我有些好笑,但又更多的是震惊,如此看来,他们是多么的害怕独处啊!我问,是怕落单吗?她们有些无奈说,那样子感觉特别不舒服,形影单只,没有朋友。更多是觉得有人陪自己吃饭算是一种安全感吧,可是,安全感从来不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么?说白了还是在害怕孤独么?我不知道,谁也说不清。
在上初中之前吧,我一直从来就没有感觉到什么是孤独,觉得alone和lonely没什么不同,虽然老师一再强调:I'm alone, but I don't feel lonely.
或许,一个人也还是会害怕孤独吧,但是骨子里的倔强从不轻易对他人敞开心扉,总是说自己寂寞了,就变成最让人讨厌的矫情病,还是会害怕那些流言蜚语,还是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真的好累,好想躺下了休息一会,就一会也好。
曾经在深夜无数次寂寞到想哭,静谧,黑暗,无助,害怕……我不喜欢向人倒苦水,所以很多话总是对自己说,一个人走在路上自言自语,表面上微笑平静,内心的哭大概无人知晓,无处宣泄,无人理解,说多了,都是天生搞文艺的人特有的矫情病罢了,那是一颗晶莹剔透的心啊,但也就是敏感易碎的玻璃心。
我知道,不仅仅是我,也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着比较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上网时间比聊天时间多出那么多的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可以来消除内心的寂寞。我有试过把自己疯狂地去学习,看书,但是依旧无法排遣,后来我竟慢慢把这事习以为常了。这是我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模式。我会自己用自己的两个号聊天,自己自问自答。哪怕是被看成人格分裂也好,无所谓。
我把文字当成了发泄口,尽情渲释,尽情着墨,我无比感谢当初创造文字的祖先,因为他们我才可以在这个痛苦的世界里找到一丝活下去的慰籍。算是让随风流浪的灵魂找到可以停泊的港湾吧。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文字,你要我怎么活下去?我可能真的会疯掉。
宫崎骏有句话,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都说烟花易冷,可是人心比烟花更寂寞。我觉得有些凄惨,明明才16岁,居然会觉得孤独,觉得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每个人都在卖力地表演,哪怕仅仅只是一个小丑。后来发现,这好像跟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活着,总是会有孤独的。人活着就是一种病态。不过,就算是病态,我也不可能会去死,活着,干嘛纠结那么多快乐或者不快乐,情绪这东西你不在乎它,它就不会伤到你。如果实在不行,我们或许也可以像书中的梁守丹一样,自己给自己写信。亦或者像李白一样洒脱豪迈,会须一饮三百杯: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