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文一直提及《汤液经法》,不为宣传,只是觉得学习中医最为关键至要就是先要了解草药。
否则如何开方呢?
当初学习针灸,最终选择《黄帝内针》,是因为其简单明了,不用在每个穴位的功效中打转,弄的糊里糊涂。
《汤液经法》就是给了一个法理,一个简单明了的用药法则。
很遗憾,《汤液经法》没有流传下来,陶弘景引述了部分《汤液经法》以及五脏图在《辅行诀》中,才得以流传。
功莫大焉。
个人学医感受。
学习针灸,法《黄帝内针》,若想有所扩充,学习一下《董氏奇穴》也挺好。
《董氏奇穴》对古法穴位有很大的补充,关键,法理与《黄帝内针》一脉相承。
学习中医药,法《汤液经法图》,认真体会《辅行诀》,熟稔后,再去看伤寒,温病,就知道古人为何如此开方用药了。
中医奥秘尽泄于《汤液经法》,《伤寒论》法《汤液经法》开方用药,成为千年以来不可动摇的中医经典。
说白了,学透了《汤液经法》,可以知晓名医开方用药到底治的什么病。
否则,云里雾里,总是似是而非。
例如四逆汤,之前一直以为是治疗肾脏的,后来看圆运动,知道是治疗脾脏的。
三味药,附子,干姜,炙甘草。
附子辛苦药,干姜辛味药,甘草甘味药,两辛一甘,典型的补肝补脾共治药,尤以治疗肝血寒凉厥逆之症。
肝木温暖了,肾中之火也就燃烧起来了,肾气也就温暖了,有了肾火,脾脏寒湿也就解决了。
三味药,解决了肾肝脾寒湿之症。
这就是学习《汤液经法》的重要性,学透了,才能读懂药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