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通透如庄子,勇敢如屈原

通透如庄子,勇敢如屈原

作者: 躺着看天空 | 来源:发表于2020-01-01 13:24 被阅读0次

       

              通透如庄子,勇敢如屈原

    引言

        为什么说庄子是通透,屈原是勇敢?最近有个词叫“佛性”说是无欲无求,但庄子却像是有欲有求的“佛性”。最能体现屈原勇敢的地方是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反抗这污浊的社会。屈原是非常有才的贵族富二代,三观很正,有远大的政治报复和理想。庄子也如此,不屈世俗,崇高理想,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不过官至漆园小吏,生活穷苦。楚威王曾以重金迎聘他为相被拒绝。这里可看出,同有远大理想,同样不屈世俗,但理想是不同的,自然不屈世俗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庄子面对世俗种种不堪却是挣脱现实追求自我心灵净化,是谓消极。屈原面对不堪世俗是内心满是抱负,企图改变,渴望清明政治,是谓积极。然而并不如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何谓积极?何谓消极?

        屈原的《远游》最能表明他“游”的思想,想象出的美好境界,是一种无可奈何,是对生命的慰藉。

    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讬乘而上浮?

    遭沈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远游》

    庄子的“游”是循“道”的原则,以得精神的逍遥,上升至与天地相合的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所以,屈原是想象与圣人游,庄子是忘记自我存在,本身就是圣人游。

      和大多数儒士一样,屈原渴求人格与政治抱负的完满,但现实并不如此,这让他一次又一次地绝望,最终以投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将此谓之勇敢。用生命去改变去证明,是对这个生命体最大的尊重。庄子正视人生现实,超越存亡生死,我将此谓之通透,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实,人生本就面对种种不堪与不如意,这是生命生存的条件。有如庄子通透,有如屈原勇敢。这正显示了人生阶段的发展,庄子和屈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者是相通的。

         


                不屈世俗,远大理想

       

          传说孔子问老子,老子的回答让他惊诧莫名,如遭棒喝。老子说:“这世界比你的额头坚硬得多,不要正面撞上了,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我们不防看庄子,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他不屈于世俗,但他的理想却和同样生于乱世的屈原大不相同,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的政治理想如此明确,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渴望一个美好的社会。庄子则认为世事的污浊本就源自圣人的教化,所以怎么能渴望圣人来拯救这社会呢?屈原却是这样觉得是可以的,渴望改变这样的世俗。上文我提到庄子是信道,而屈原是信儒,深受儒学影响。这样我们能明白,同在战国这样的风雨飘摇年代,同是思想家,屈原是额头坚硬,知道进,知道勇,知道直行。而庄子是知道不正面撞,知道退,知道怯,知道迂回。正如庄子是通透,屈原是勇敢,这也是因为庄子信道,屈原信儒。外用儒家,内用道家,儒家的人性论是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精神文明,教育,而道家的人性论是强调生理与心理属性。这正是解释了为什么庄子和屈原有不同的理想以及对待理想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谁是积极?谁是消极?

     

            屈原眼看着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遂自沉汨罗,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从他的政治理想的开始他一直是积极入世,勇敢地去改变,那怕用生命来证明。个人面对理想应该勇敢,用生命去保卫理想,可想这个人是多么的积极勇敢,就像鲁迅说的正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冯契先生认为庄子是“避世之士”,他认为庄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如何达到“逍遥”的。事实上在追求“逍遥游”的过程当中,庄子采取了躲避的技巧。从冯契先生的观点看庄子是消极处世的。当然也有其他的观点。其实庄子是对世俗看的太过通透,所以安之若素,追求自我心灵净化,挣脱现实,这也不能说是消极处在怎样的世道正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是一种生存智慧,是认真地面对生活,这是积极的态度。                  不仅如此, 庄子还是的一位悲天悯人的、具有终极关怀的智者,如《列御寇》中说:“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庄子。……庄子曰: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虀粉矣。”所以两位浪漫主义者没有谁是绝对的积极,谁是绝对的消极。屈原面对理想的不可实现,虽然曾想过出别国,但仍旧以结束生命来证明清白,这其中也有消极的态度。总体来说屈原是勇敢的,庄子是通透的,这本质来说就无消极或积极之说,我们的人生更应该有消极的有积极的浪漫色彩。

       


            弛聘想象,“游”向何方

     

          庄子的“游”必然也带有他通透的本性。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放飞,是对俗世的看淡,是对自由本真的追求,庄子的“游”是“浮游于世”,“以游戏的态度处世”。《庄子·天下》篇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正写出了庄子的远游离世。不仅如此庄子“游”还有以圣人之身逍遥天地。“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这是追求绝对的自由,忘我的自由。

    屈原向来是追求与圣人游,远游到尽头,也怪不得他这样追求美好的理想与生活这是人之常情,“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离骚》这是在想象中与圣人游,类似于我国的阿Q精神胜利法,但当然本质是不一样的,用想象去塑造美好,必然导致更多的痛苦,这也正式屈原痛苦的根源。世道的黑暗是不会变成你想象中的世界,当然庄子的逍遥游也不能改变什么,那么他们都是游向何方呢?都是一种短暂的,游向心的方向吧,那里是想象的天堂,是圣人的家园。

     


          生、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庄子生是其所欲,这个生并不是以简单的生命活体存在于世间,而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活体和一个完美的生命灵魂存在于世间生命活体可见他的养生论,庄子的思想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内篇.养生》。完美的灵魂可见他的《逍遥游》,如何忘物忘我,寻求生命的自由独立,肉体的超脱,这是他的通透。

    屈原死亦其所欲,面对不可救的统治者的悲哀,追求灵魂的洁净,追求与圣人的同游,侮辱对屈原来说是足以让他放弃生命的,并且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怀也决定了他的生死观,选择死,这是他的勇敢,是一种对灵魂净化的尊重,用生命去证明去诠释理想,这是何等的勇气。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伟大的流变,更替,少不了烈士的鲜血,革命是需要愿意流血的人。

    我们说生需要勇气死也需要勇气,同样生且生得如庄子那般是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通透的眼光,死如屈原死的那般壮烈,那般明白是需要勇气,更是需要通透的生命观。

       


                        总结

         

          通过对屈原和庄子的比较,更加明白了生命的哲学,是庄子和屈原两者的结合。生命的各个阶段和时期都需要通透和勇敢。不必纠结于两者的谁更好,理想不同主要是道家与儒家的区别,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但道与儒在某些层面是有相通之处的。消极与积极本身就没有界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何种态度活的更好,我们往往认为是对的,却全然不知换在如今社会,可否行的通。关于游学,关于生死,可见于庄子的通透,屈原的勇敢,这也是我们可用的生存智慧,不能一味勇敢,也不能一味通透淡然。时而勇敢追求如海燕,时而淡然如静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透如庄子,勇敢如屈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nw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