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298:切记答非所问,否则你再好的道理也将没有道理

《资治通鉴》298:切记答非所问,否则你再好的道理也将没有道理

作者: 花言大帅 | 来源:发表于2023-01-28 18:40 被阅读0次

学习内容:

【原文】

四年(癸卯,公元283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书右仆射魏舒为左仆射,下邳王晃为右仆射。晃,孚之子也。

戊午,新沓康伯山涛薨。

帝命太常议崇锡齐王之物。

博士庾旉、太叔广、刘暾、缪蔚、郭颐、秦秀、傅珍上表曰:

“昔周选建明德以左右王室,周公、康叔、聃季,皆入为三公,明股肱之任重,守地之位轻也。

汉诸王侯,位在丞相、三公上,其入赞朝政者,乃有兼官,其出之国,亦不复假台司虚名为隆宠也。

今使齐王贤邪,则不宜以母弟之亲尊居鲁、卫之常职;不贤邪,不宜大启土宇,表建东海也。

古礼,三公无职,坐而论道,不闻以方任婴之。惟宣王救急朝夕,然后命召穆公征淮夷,故其诗曰:‘徐方不回,王曰旋归。’宰相不得久在外也。

今天下已定,六合为家,将数延三事,与论太平之基,而更出之,去王城二千里,违旧章矣。’

旉,纯之子;暾,毅之子也。旉既具草,先以呈纯,纯不禁。

事过太常郑默、博士祭酒曹志,志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室之隆,其殆矣乎!”

乃奏议曰:“古之夹辅王室,同姓则周公、异姓则太公,皆身居朝廷,五世反葬。及其衰也,虽有五霸代兴,岂与周、召之治同日而论哉?

自羲皇以来,岂一姓所能独有?当推至公之心,与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国久长。

是以秦、魏欲独擅其权而才得没身,周、汉能分其利而亲疏为用,此前事之明验也。志以为当如博士等议。”

帝览之,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

且谓:“博士不答所问而答所不问,横造异论。”

下有司策免郑默。于是尚书朱整、褚奏:“志等侵官离局,迷罔朝廷,崇饰晋言,假托无讳,请收志等付廷尉科罪。”

诏免志官,以公还第,其余皆付廷尉科罪。

庾纯诣廷尉自首:“旉以议草见示,愚浅听之。”

诏免纯罪。廷尉刘颂奏旉等大不敬,当弃市。尚书奏请报听廷尉行刑。

尚书夏侯骏曰:“官立八座,正为此时。”乃独为驳议。左仆射下邳王晃亦从骏议。奏留中七日,乃诏曰:“旉是议主,应为戮首;但旉家人自首,宜并广等七人皆丐其死命,并除名。”

二月,诏以济南郡益齐国。己丑,立齐王攸子长乐亭侯寔为北海王,命攸备物典策,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之副从焉。

【原文华译】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

1 春,正月甲申日(正月无此日),以尚书右仆射魏舒为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为右仆射。司马晃,是司马孚之子。(左仆射权力大于右仆射。)

2 正月十八日,新沓康伯山涛薨逝。

3 皇帝命太常讨论尊崇齐王司马攸,应赏赐什么样的器物。

博士庾旉、太叔广(太叔为复姓)、刘暾、缪蔚、郭颐、秦秀、傅珍上表说:

“当初周朝选拔品德高贵的人,给他们封国,以佐佑王室,周公、康叔、耼季,都入居三公,这说明,在朝廷辅政为重,镇守一方为轻。

汉朝的诸侯王,位在丞相、三公之上,但是,入朝参政,仍兼任官职;如果返回自己封国,则官职取消,并不以官衔虚号为荣宠。

如今,假使司马攸贤德,就不宜以同母弟弟之亲,而仅居于鲁、卫诸侯之位;如果他不贤,那又不该以东海之滨那么广大的土地做封国。

按古礼,三公没有具体职权,只是坐而论道,没有到地方上去独当一面的道理。唯有周宣王时,为了救急,命召穆公征讨淮河一带的蛮夷,所以《诗经》上说:‘徐方不回,王曰旋归。’(徐方叛乱,王说:‘平定他,早早回来。’)宰相不得久在外地。

如今天下已定,四海一家,正需要经常延请三公,讨论太平之基,如果反而把他派到远方,离京师两千里,这就违背旧有的典章了。”

庾旉,是庾纯之子;刘暾,是刘毅之子。庾旉起草之后,先给庾纯看,庾纯不表示反对。

事情又交给太常郑默、博士祭酒曹志讨论,曹志怆然叹息说:“哪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留在朝廷树立根本,帮助君王教化天下,而远放到海滨的呢!晋朝的气运,将要危殆了吗?”

于是奏议说:“古代辅佐王室,同姓的有周公,异姓的有姜太公,都是身居朝廷,五代之后,才归葬封国。到了周朝衰微的时候,虽有春秋五霸兴起,又怎能与周公、召公共治之时同日而论呢!

自从羲皇以来,天下岂是一姓所独有!应当以至公之心,与天下共谋利害,才能享国久长。

所以秦朝、魏朝想要独揽大权,结果身死国亡,周朝、汉朝能分享利益,所以亲疏远近都能为他所用,这是前事之明鉴。我认为,应当听取庾博士的意见。”

皇帝看了曹志奏折,大怒,说:“曹志尚且不明白我的用心,何况天下人呢?”

又说:“博士不回答我的问题,却回答我没有问的问题,横造异端。”

命有司将太常郑默免职。于是尚书朱整、褚等奏:“曹志等超出职权范围,迷惘朝廷,崇饰恶言,假装正直,毫无忌讳,请逮捕曹志等下廷尉问罪。”

皇帝下诏,将曹志免官,以鄄城县公的身份回家。其他人都交付廷尉审判。

庾纯到廷尉自守,说:“庾旉之前把奏章给我看过,我见识愚昧浅陋,没有阻止。”

皇帝下诏,庾纯免罪。廷尉刘颂等上奏,庾旉等大不敬,当弃市。尚书奏请批准廷尉行刑。

尚书夏侯骏说:“国家设立八座官位(尚书令、仆射,加上六曹尚书,世称‘八座’),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事!”于是独持异议。

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也同意夏侯骏的看法。奏折留中七日,皇帝下诏说:“庾旉是主谋,应该第一个斩首,但是,他的家人自首,现在,连同太叔广等七人,都免死,一律免职。”

二月,皇帝下诏,再以济南郡并入齐国。十九日,立齐王司马攸的儿子、长乐亭侯司马寔为北海王,下令给司马攸设立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以及皇帝乘舆的副车。


【学以致用】

切记答非所问,否则再好道理也将没有道理

01,要习惯给问题立“框架”

没有“框架”的问题,那么,就不会有具体的答案

没有框架,就不能界定出真正的问题,那么,就不会知道问题的真正的中心在哪里

这一段有意思,跟我们平时聊天,或者开会的时候很相似

司马炎抛出一个议题:尊崇齐王司马攸,应赏赐什么样的器物

换句话说就是,讨论一下,赏赐什么标准(级别)的礼物,才能彰显出国家对齐王的重视与尊重

然后下面的人开始讨论,上书了一堆有理有据的言论

但有意识的是,这些有理有据的言论,貌似好像在回答上一个议题

这就跟我们开会讨论议题一样的,我们在某个层级上面达成共识,或者已经拍板进入下一层级的讨论了,然后有人的发言还在继续回答上一个问题, 这就比较老火了

有时跟人聊天也会遇到这个情况

达成共识的话题,就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讲,什么圈层,就讲什么圈层的话

跟公司全员讲的话,与跟中高层讲的话,跟股东,合伙人讲的话,内涵的深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有些领导可能没意识到这一点, 把教育普通员工的道理,不厌其烦的跟高层,跟合伙人聊。这个纬度不对啊

这个级别的人,在道理层面上,一点就通了,然后就是推演与执行了...

所以,对于这种答非所问,或者已经过了这个节点了,还在反复浪费时间,那就得批评了

不然,事情还要不要干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可浪费的...

02,注意对方论点,论证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同时注意特殊性与普偏性

庾旉的奏章是根据自己要输出的观点而找的论据

并且他把这个“特殊性”的论据变成了普遍性的论据来说明,

根据胡三省的注释,汉朝那么多的诸王,参与议政的藩王也只有东平王刘苍一人而已(刘苍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是汉明帝刘庄同母弟弟)

庾旉把这个单独例子当作惯例来用,说服力肯定是不够的

并且还引起了司马炎的警觉

现在那么多官员都在支持司马攸,那么将来太子继位后能不能坐的稳还是个问题

03,“讲对的话”与“对的人讲话”,这两者有区别的

自羲皇以来,岂一姓所能独有?当推至公之心,与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国久长。

我觉得曹志讲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但是,司马炎却很不满曹志所讲的,为什么?

因为,曹志是曹植的儿子,司马炎很清楚曹丕是怎么对待弟弟曹植的,

但是,司马炎对待自己的弟弟司马攸,比曹家两兄弟好太多了

所以,曹志阶级属性导致他怎么讲,都不合适了,何况又是答非所问的场合

因此,在平时生活或者工作当中,身份不合适的时候,少讲。因为讲了不仅可能没人听,或许还会起到反作用。

04,思考几点

1,注意讲话的场合,与讨论的“主题”,想清楚了再讲,界定清楚“真的问题”是什么之后在表达

我们平时留心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你让一个请教你问题的人,让TA重复一遍问题本身,你就会发现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了...

所以,学会找“问题”的前缀,也就是要习惯去 界定问题

2,找到关键人物去说关键的话

有些道理,只能找对人讲,对方才能听得进去。

比如,我们在辅导企业落地股权激励的时候,有个环节,叫做“仪式感”落地

就是开个激励大会,大会邀请第三方见证,也会邀请被激励对象的家人在场,然后由机构的老师宣讲,  这比老板自己讲,可信度高多了。(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不够,激励方案设计的再好都没用)

有权威机构在场,有公证处的人员在场,那么,公司颁布的激励政策,可信度就非常高了,员工信任度高了,激励性,凝聚力就会上来。

相关文章

  • 《资治通鉴》298:切记答非所问,否则你再好的道理也将没有道理

    学习内容: 【原文】 四年(癸卯,公元283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书右仆射魏舒为左仆射,下邳王晃为右仆射。晃,孚之...

  • 学以致用

    我们学习道理就是要用的,否则,道理就只是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学道理的时候如果不考虑怎么用,也学的...

  • 再好的道理也只是理论,行动才是硬道理

    如果说前年的失败是事情太多,那去年的失败就是时间太少,按照这个逻辑下去,今年该是疫情太烦。那又何谈上岸呢...

  • 再好的道理,别人说给你听,也只是道理。 只有经历过才能懂得道理真的是有道理的! 会悟这些年,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的附庸...

  • Day2+7组183号姗姗+《学习力》|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还

    为什么你听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不是道理没用,而是因为每个道理都有它成立的条件;再好听的道理也是需要你...

  • 再好的道理,也比不上亲身的经历

    这世界本就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醐灌顶。真正叫你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而那句话,只是火药仓库内划燃的一根火柴。...

  • 没有道理的道理

    原本男人和女人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大家都可以活的开心快乐,并不需要依附某一方而获取什么。如果说两个人结合产生的...

  • 没有道理

    没有道理 你不应该努力 没有道理 你一次次地放纵自己 没有道理 你空喊了无数的口号 没有道理 要一直沉迷 没有道理...

  • 0822晨读感悟,让我出众

    第一,不人云亦云,再好的道理,再好的观点,那都是别人想出来,你跟着说的,没有自我思想的加工,那些极好的价值观在你这...

  • 《香水》--没有道理的道理

    《香水》是讲述一个关于天才却同时是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男主角是一个自身没有味道却拥有异常灵敏的嗅觉的年轻人,他因为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298:切记答非所问,否则你再好的道理也将没有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pe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