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莹千读书笔记2018.3.19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莹千读书笔记2018.3.19

作者: 莹千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20:29 被阅读0次

    文/莹千

    一:作者简介

    刘称莲

          刘称莲,现居北京。曾任中学老师,现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等研究。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孩子。

    二:思维导图

    三:理论基础

    1.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迟延满足效应或称糖果效应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过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2.中国读书量

          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韩国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8本;我国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

    3.心理问题躯体化

        躯体化(somatization):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躯体化一词是本世纪初Stekel创用的,当时是指"根深蒂固"的神经症籍以引起躯体性失调的那种假设过程。后来Katon等描述为躯体化是籍以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即社会人际关系造成的,是表达与应付社会和个人烦恼的手段。Lipowski也称它是个体在心理应激反应下,一种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和症状的倾向,这种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证实。Kleinman认为躯体化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演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和解释个人和人际间的种种问题,且体验成为躯体症状。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躯体化症状是一种退行性行为

    精神分析认为,婴幼期由于心理结构尚未充分发展,不能在语言上进行交流,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主要在躯体水平上做出反应。那么遇到焦虑、恐惧时,个体会形成原始的躯体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儿童的躯体行为语言,好的母亲能很好的理解婴幼的躯体语言并给于恰到好处的满足,但若婴幼儿的焦虑、紧张以及需要,长期和严重地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那么躯体的不适和糟糕的感受会积存下来,虽然随着儿童长大语言得到发育,但那种前语言期的感受也只能永远留存在潜意识里,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遇到困境时,早先的那种躯体反应就会重现,使患者感受到一种非理智的、神经质的躯体不适和焦虑,而且会促使去找原因,产生疑心和妄想。Freud把这一过程叫做“再躯体化”,它是一个退化过程,即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

    躯体化症状是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把躯体化的形成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如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达某种想法和情绪等,所以病人用躯体化症状是为了达到压制潜意识的心理目的。

    躯体化症状是为了得到继发性获益

    有意无意的借着症状获得好处,是我们人类在社会生存中获得的聪明之一,通过疾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获许病退,得到劳保,避免指责和批评,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注意和同情等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并非病人完全的有意伪装,但却是在有意无意中玩着这种游戏。象玩物丧志一样,沉迷于这种游戏的后果造成不能自拔,以至于自我哀怜、怨天尤人,使个人发展受阻,发展受阻的结果使个体更加固着在玩病游戏上,那么看医生及检查和治疗就会成为他重要的工作。也就是说最先只是获得点好处,后来则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疑病当中去了。森田疗法强调的不放弃生活工作,顺其自然的去做,正是为了破除这种魔法游戏、回到现实人生中来,那么治疗也就在其中了。

    由于社会文化所决定的行为准则鼓励躯体症状的表达,并能得到同情和理解,而诉说情绪烦恼常得不到倾听和支持,甚至被视为软弱无能,从而使病人发明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以达到“继发性获益”。所以躯体化成为病人对付心理、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应对方式。

    4.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四:经典案例

    1.{择校,是因为伤不起}这一章

    2.语文老师每天15分钟,用优美的声音“故事主播”,同学们爱上了阅读。

    3.一个关于不孝的案例:有一个男人要用车子把不中用的老母亲送到离村很远的沟里,想让她自然死去,因为路途坎坷,男人便让儿子帮忙。送到地头后,男人想把车子也扔在哪里,他的儿子不干,非要把车子再拉回来。男人不解,问儿子干嘛非要把车拉回去。儿子说:“日后你不能干活的时候,我也好用这个车子把你拉到这里来啊!”男人听了儿子的话,羞愧难当,当即又把老母亲拉回家,并孝敬到老,知道老母亲去世。

    五:经典语录

    1.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父母们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p27

    2.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模仿对象,作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亲近的人,父母便成了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p41

    3.要创造学习型家庭,首先应该创建阅读型家庭。p41

    4.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所以没有必要在学习的孩子上花太多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p83

    5.亲爱的家长们,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让孩子去学习的,他怎么可能一进学校就什么都做的很好呢?人本来就该在学习中不断犯错,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慢慢长大的。所以,请把孩子的一切表现都看作是成长中的正常表现,耐心等一等吧!p95

    6.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中,他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便得以保持。谈到学习上,便是对孩子学习兴趣很好的呵护。p97

    7.12岁之前,孩子的认知能力没那么强,所有要多让孩子从体验中认知这个世界,通过体验来学习。p99

    8.孩子的一生将会走进一个又一个的关系系统。一出生,他就进入家庭系统,上幼儿园时就进入学校系统,将来他还会走入社会这个更大的系统。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培养孩子,不仅是使孩子成为能为自己负责人的人,也要使孩子能够考虑他人,考虑自己所在的集体,成为具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p157

    9.“直升机父母”的总体表现就是对孩子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p238

    10.无论是城市例因为择校出现的“孟母”们,还是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陪读”家长,都是无奈的,他们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才选择搬家。归根结底,这都要归结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p258

    六:我的思考

    1.带着同心去爬山,锻炼意志力

    2.把书放的到处都是,随手就可以翻开

    3.教育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称呼孩子为“十万个为什么”

    5.跟老师常沟通孩子的优点。

    6.作者的时代,自己摸索方法,当今时代,我们的父母课堂里都教!可惜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觉悟进到课堂里学习的。

    7.培养孩子珍惜物品,勤俭节约的品质。

    8.给孩子安排谈心时间。

    20180321莹千分享: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意念一直在两个角色里游走。有时候成为女儿,感受着作者爸爸妈妈的爱和用心,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好几个环节酸鼻子,共振到“女儿”的幸福。

        有时候,我又是妈妈的角色,向作者学习育儿之道,精进自己家对孩子的教育。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欣慰!

        推荐本书,给所有的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莹千读书笔记2018.3.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pu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