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
怎么做
1.雨天蘑菇
将知识储备作为追求目标的人才会失去思考能力,通常这种人称为书呆子;知识本身不创造价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创造价值。知识不会影响人的能力,但是过多的知识储备会扭曲人对自我能力的认知,把知识本身误解为价值。知识没有价值、解决问题才有价值。
例子:屠龙之技
原文出自《庄子·列御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译文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 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2.干佳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而不去思考,会感觉迷惘困惑;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内心就会危宁不定而一无所得。要将知识真正整合进自己的思维体系、完成“内化”。
3.李芷蓝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会碰到信息压力冲击的问题。有一些自己总结的思路可供参考:
(1)主题搜索或阅读时,尽量搞懂一个问题后进入下一个
(2)将主题作为关键词发起,制作思维导图,以树状形式建立知识树,深度可深可浅
(3)控制资料收集的欲望,一天3-5条,切不贪多。
(4)按照“见感思行”的方式将收集的内容进行拆解,做成自己的知识卡片,保存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银行,便于后期学习和调用,形成“输入-加工-输出”循环
重点是要把新知识嵌进已有的知识框架变成小主题,消化完新加入的知识后再去啃新的知识
4.延迟弹道
知识扩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就会开始变得守旧、自傲、偏激,本质原因是东西太多而导致的迷茫。破局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继续扩展并将其串联起来,不要停下学的脚步,自然而然,合适的、不合适的、真的、伪的也能分辨出来。
5.ttdzh2012
光看不思考也不记忆,得到的只是一堆碎片化的信息,知识是认知和思考结合后的成果。
6.大圆儿
思考能力是靠自己不断探索事物而刻意训练的,阅读量会决定思考的角度,但不会决定思考程度的深浅。想锻炼思考能力,最好还是一边看一边想。
7.王养灵
如果不能构建知识体系的话,纷繁复杂的知识只能作为谈资。
8.王朝君I沃夫
真正的知识只会促进思考、帮助人提升辨识真伪的能力。现在部分人因为知道得太多反而失去了辨识能力,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所学的不应该归类为知识,最多是资讯补充。获取信息渠道很多,但系统性获取却很难,没有系统性的知识会造成以偏概全,有的人会有意识只获取部分信息去论证自己本来就不完全正确的观点;
(2)互联网的画像功能缺点:推荐类别单一且碎片化的信息,时间被占据,信息东拼西凑,无法形成系统逻辑;
(3)追随公知大V的观点会使人变成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辩证思考和看待任何问题,盲目推崇恐怕不是好事。
9.Phoenix 321
问题转换为“知识积累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存在这种现象:扩大信息的获取,却回想不起看过的东西或只能回忆其个别信息。容易顺着讲解者的逻辑线去思考,但每个人的事物理解角度或者记忆敏感物与记忆方式是不同的,一定要自我总结、自己独立走一遍、查漏补缺。
未完待续
10.我最可爱
一开始知识的边际效应是递增的,随着知识量的增多,慢慢下降,这时感觉到下降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去选择知识,随之,思辨能力又会提高,这时是“知识”开始寻找“知识”。
11.bear
分为4种
(1)学习后没有学会——没有思考的无用行为
(2)学习后不会应用——无用、无思考
(3)学会了也应用了但自己觉得价值不大——有思考但是目光短浅
(4)知道其中用处、知道怎样才能达成更好效果,知道学习的目的
12.流苏
知识付费的年代里,很多人被淹没在知识的巨浪里,非常焦虑,一味的输入有时候真的会丧失思考能力
(1)首先要有所选择的去学习:不学这个的话会对自己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吗?
(2)如果要学一门知识,要向行业的头部学习
(3)学习知识,要整理出自己的知识框架:对知识进行归类和分组,在梳理知识板块的时候,也要站在一个知识主任的高度去看待知识,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去用、去思考、去复盘:用知识去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完之后复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3.猴年马月
被动接受知识是很容易失去自我意识的(如中学填鸭式教学、煲剧),如果要培养思考能力,最好以解决问题为路径,去寻找知识,当然这比“直接接受”的方式花费精力和时间。
14.李若曦
(1)“说教类”知识看多了,自己不内化,确实会失去思考能力。
(2)以比较包容的思维学习知识,一定会越来越独立思考的。相反,如果一味独立思考却不包容,就会变杠精。
(3)知识看太多不会失去思考能力,带着闭塞的思维看太多才会。
扩展阅读:
一、见感思行
(TB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