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公司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就是每年会花很多钱在研发和创新上面。每年的投入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苛刻,但是产生的效果却越来越小。
就好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要把成绩从 60 分提高到 80 分,家庭环境就比较重要了。家里得保证不但有吃的,而且父母要稍微监督一下学业,最起码有个不受打扰的写作业的地方,不能天天放学就在外面玩。要从 80 分提高到 90 分,那恐怕就得选一个比较好的学区,孩子还得有点爱学习的天赋才行。要从 90 分提高到 95 分,那你也许得送私立学校。要从 95 分提高到 98 分,孩子就得非常聪明非常努力才行。因为考大学是个排位稀缺问题,每年花 20 万元把成绩从 95 分提高到 98 分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值得的 。但是,只差几分上了好大学和只差几分没上好大学,对一生的收入影响,其实非常不明显 。
白岩松曾经讲过一个90%原则。大概意思是说,做到90%的时候效率最高,如果再追求那10%,可能会投入几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实现目标。有时知难而进只是一厢情愿,而知难而退则是一种智慧,只有懂得审时而度势,才能避免盲目而失势,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创新往往是构建在对原有行业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有些过程如果我们没有完整的经历过就贸然改变赛道,这可能就是典型的“但求速死”,我们不能用一场危机去解决另一次危机。
蓝海市场哪有那么好找。更多的人,不管他是否喜欢,可能他这一辈子都在边际效益已经开始递减的公司。
其实,边际效益递减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当边际效益递减到零的时候,总收益其实是最大的。而且,边际效益的递减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它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做出调整。
技术进步速度的减慢是必然,我们人类不可能天天都有爆发式的灵感。尽管最近200年来人类的创新成果,在人类的历史上绝对是爆炸性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绝对是不可以持续的。我们终将面临创新减缓,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我觉得解决之道是降低生育率和延长工作年限。在过去一个人受完教育,顶多能工作三十年到四十年。但如果能把工作年限延长到四十年到五十年,从社会角度来讲,投入产出比会大大提高(投入:教育;产出:工作)。
尤其是机器把体力劳动替代之后(清洁工,司机,建筑工人,保安),工作绝大部分变为白领工作,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也可以工作。越是年龄大的人,有些事情经验越丰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会更加的到位。所以未来,老年人也许会是社会的工作主力。
在过去没有流水线的时候,一辆汽车需要一个有多年经验的高级技工做成。变成流水线后,每个人只拧几个不太费力的小操作。稍微培训的人就可以做。科研也是一样,细分出流水线,每个人负责一小部分,不需要多高的技能也可以干,对身体负担要求小,老年人也可以做。
做居里夫人或者爱因斯坦那很好,但是需要一定的智商与幸运。
我们必须解决越来越难的科技创新投入,与越来越少的科技创新产出之间的矛盾。科技的进步,让老年人从事白领工作也变成了一种可能。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科技进步,给人类创新边际效应递减的机会。我们需要抓住这个机会,给下一次颠覆性创新,创造条件,积累更厚的,更丰富的物质营养,挺过需要的,必要的时间。
只有创新才能够带来社会进步,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如果我们因为创新艰难了。投入太大,就停止创新的话。哈佛校长有句话,你可以听一听。"如果你认为大学教育太贵了,那你试试无知的代价。"
所以针对创新,它虽然是反经济常识的。但是你必须坚持,因为无知的代价,比投入创新会更大。让我们看看英国的“群体免疫"这个无知决策,给社会将带来的沉重代价,最后是多少,再做结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