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手机行业一共有两个关键词:全面屏和人工智能。
高屏占比的屏幕让 2017 年的智能手机界实现了近两年来最大的外观差异化创新,但由于各家大厂都有了极强的供应链掌控能力,全面屏手机的同质化也来得超乎想象的快。
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从消费者层面来说,大家买手机,终归买的是个差异化。当性能差别大时选性价比高的,当性能趋同时选外观好看的,当外观趋同了,选品牌价值高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品牌。
从本质上来说,全面屏是设计差异化的一种,而当各家都能够做到全面屏时,设计的差异化就不再具有差异化,影响消费者决策意向的,也将不会再是外观上的差异,而是整机的整体体验。
这个时候,就有很多厂商开始喊起了手机 AI。
什么才是真正的手机人工智能?其实这个问题具体来说应该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手机的人工智能?其实从来逻辑上讲,这个问题挺笼统的,而且容易最后纠结导向到一个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No true Scotsman)或诉诸纯洁(appeal to purity)的非形式谬误。
如果你对近两年的国内手机圈足够熟悉,就会知道很多厂商所用力宣传的新功能,往往并不好用,显得有点多余。2017 年,人工智能就成了手机厂商除了全面屏以外,最爱提起的一个“功能”。
但消费者买回手机就发现,很多厂商宣传的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智障。
不是说目前手机人工智能的方向和愿景不好,而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让人工智能作为交互主力站在手机操作的前台,确实有点难以让人接受,很多功能也还做不好。
让人工智能站在幕后,比让人工智能走向台前更好。
Android 手机因为系统机制问题,一直都会面临 app 恶意运行偷跑电量和占用内存的问题。国内的各家厂商都在着重优化这一点,早期用固定后台运营数量或按照用户允许的权限设置的方式,对系统后台的应用进行控制。
前段时间和 vivo 的产品经理聊了下在手机硬件同质化时代,如何让系统软件体验变得更流畅,更持久。得到了这样一个案例和操作方式。
vivo 会根据用户户画像,用户使用习惯,区分用户类型,获取各类型用户常用应用场景,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微信重度用户。如果是的话,vivo 会根据典型类型用户的使用场景,智能适配最流畅的 CPU 配置方案,同时还能保证整体功耗的稳定。并且这个优化是细化到使用微信的每一个操作的。如朋友圈的滑动,会话列表的滑动,会话内容的滑动,不同的场景都会用人工智能适配不同的性能输出策略。
也就是说,手机系统会根据你的每一次操作,优化手机整体性能的输出,在保证流畅滑动体验的同时,尽可能的省电。
而按照 vivo 给出的实测数据,用了这种方案的手机,整体优化滑动列表场景省电效果:综合时长对比优化前增加0.3小时。其中朋友圈滑动,场景平均电流相对正常测试组下降 2.2%,微信公众号滑动平均电流相对正常测试组下降18.0%,微信会话内容滑动平均电流相对正常测试组下降1.9%,今日头条滑动平均电流相对正常测试组下降7.1%,微博发现页相对正常测试组下降15.5%。
也就是说,通过对手机内这些高频滑动使用的 app 进行系统级别的人工智能优化后,能够提升 18 分钟。
18 分钟不算太长,但要知道,这仅仅是对滑动操作的进行优化后的结果。尽管滑动 app 页面是手机操作中最为高频使用的一个动作,但是手机真正的耗电大户还不在这里。
人工智能在系统幕后识别用户感知应用,保护用户感知应用不被后台杀死。例如用户在后台下载视频,或者在后台进行语音导航,那么系统会保留这类应用。假设检测到导航已经结束,或者视频下载完成,并且应用不是用户即将启动的应用,那么系统会回收这些应用保证系统可用内存充足。
除此之外,一个应用通过非法手段占住高优先级,试图在后台常驻,那么AI可以甄别这类情况并给这个应用设置一个合理的优先级,在系统内存低的时候就会选中非法占用高优先级的应用进行回收。
至于上面说的对优先级的判断,其实也是依赖用户行为作出的。
举个例子:后台 AI 系统会学习用户启动应用的顺序,比方说用户使用了微信后,下一个打开的应用是相机的概率达到 80%,那么在微信的使用期间,系统会尽力保证相机在后台驻留,这样一旦用户退出微信并启动相机拍照,那么打开相机的速度就会得到提升。
而更加体现人工智能作用的是,加入你经常在某个时间段常用一个 app,那么这个系统会尽量在这个时间段为你的常用 app 预留好内存,避免 app 的卡顿。
这是不是比一些站在台前的人工智能助手,根据一些大数据,尴尬推荐你使用什么 app 要舒适多了?
另外现在很多游戏都是全程联网的,大部分 Android 机一旦把游戏放到后台,因为游戏对性能要求很大,系统会自动把进入后台的游戏直接杀掉,这就很让人尴尬了。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手机可以智能识别用户常用的游戏,游戏中途退入再进入不会被系统杀死,提升游戏体验。
你看,人工智能不一定非要非要让你用一句尴尬口令把它喊出来,还得尴尬对话。
往往一些能真正让人满意的功能,提供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体验,不突兀,不鸡肋,不生硬,但适应之后一旦少了,就觉得缺点什么,这才是我认为真正做到智能的手机人工智能。
好用的智能手机,应该具备 3 个方向的素质:
先进且可成长的操作系统。
高效聪明的底层交互设计。
足够强劲的性能硬件。
而好用的人工智能手机,应该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记住人们的使用习惯,根据用户喜好时刻让手机保持最佳状态。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往往也就是一线之隔的事情。比起创造场景创造功能,根据现有场景给出服务,进行优化的人工智能,其实更好用。(席启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