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创作者 | 碗仔
本文转载自壹心理
ID: onexinli
自 20 岁以来,我向往那种漂浮的生活。
放肆的青春里,只关注一副皮囊走过的城市,歇斯底里地感受欢乐与难过,从不平静。
我赋予它“传奇”的色彩,却也饱含残酷。传奇在于怀揣内心恐惧,还是义无反顾地闯荡,残酷在于我如前仆后继的战士,在千军万马中“厮杀”,等站在时间的对岸回头一看,青春竟已远离。
现实终于打败热血,只剩日子留下的伤口,难以痊愈。
恰逢前几天,后台有人问我,该怎样度过 20~30 岁的苦日子?
他工作刚满三年,正想辞职到杭州发展,妈妈突然生了大病,医院公司家里三地跑,焦虑得直掉头发。
20 岁出头,我们又穷又迷茫,感觉身体被掏空;临近 30 岁,害怕孤独终老,年龄焦虑,家里催婚催生的压力就在眼前。
我和几个朋友聊了聊,他们都曾在某个角度上被生活蹂躏碾压,他们的经历,或许能让也在迷茫的你得到启发。
“为了活着,我是那么地努力”
茉莉姑娘 | 北漂
说起北京,脑海亮起的画面,是冬春交替的第一波寒潮,小冰雹渐成飘雪。
那时我刚到北京,在五环外,厕所老旧,水压极其不稳定,妖孽的风总能从窗缝里飘进来,令人瑟瑟发抖。
年久失修的洗衣机,顶盖已裂成两半居然还能转动,白灰剥落的墙上挂着一面长方形小镜,工艺粗糙得如同切割失败被遗弃的玻璃。
毕业两年,靠着爸妈的关系,在亲戚的公司上班。每天朝九晚六、下班回家煲剧。时间太充足了,充足到让人绝望。
我嫌故乡太小,心有不甘,想出去闯荡。父母竭力反对,“你走出这家门一步我就和你断绝母女关系!”
我知道,若不走,余生就在这乏味的日子里消耗掉。
春节过后,我带着 6000 块、3 套衣服,北漂来了。
曾在北京当程序员的朋友说,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也敢张口就要至少一万。
这座城市从来都不乏能力佼佼者,上一秒还奔赴在满怀希望的路上,下一秒就被淘汰,被千万个北漂碾压着你的身体踏过去,他们欢呼雀跃,剩下自己黯然失色。
到京一个多月,工作还没着落,我摸着兜里仅剩的 500 块,每天早出晚归躲避房东的追杀。
正如《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我开始怀疑自己,要价越来越低,向现实妥协。后来,一家创业公司录用了我,工资不高,但勉强有了在北京生存下去的希望。
每月交完房租,所剩无几的工资让我很焦虑。遂而在传媒大学附近找了份兼职,工作到凌晨 3 点赚饭钱。
有次舍不得丢掉放了 2 天的饭菜,半夜食物中毒在厕所吐得快死掉,没敢打 120 。药费太贵,一个人硬撑着扶墙回床上,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自嘲买不起这里的房。
26 岁,我换了工作,年底拿到公司颁发的一笔奖金。
我盘算着怎么改善生活,医院体检查出早期癌症,我懵了。心里在怒吼:
“为什么偏偏是我?我顶着家里的压力,终于来到北京,熬夜加班兼职,好不容易有点小成绩,怎么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
我不敢告诉父母,也不知道可以向谁哭诉,害怕给别人造成负担,冷静下来后决定独自承受。
我想活着,我不想死。唯一的办法,是手术后再化疗。我努力工作,一个人去化疗(恶心、无力、呕吐......确实很痛苦),和朋友打游戏聊天,在朋友圈里发最好的事情。
每做完一个疗程,我都在祈祷:
“等过了这一关,迎来新生,我一定要去周游世界,不加班不熬夜,这个世界真的很可爱,我真的很想活下去。”
现在再想起那段在谷底的日子,记忆中带着些许盐味。
这些年来,北京犹如气球被无限吹大,通州、燕郊、通天苑、雄安……
随着它的急剧膨胀,房价高居不下,地铁越来越挤,生活越来越快了。偌大的京城里,有人破产,有人换房,有人逃离……
而我,经历过这一切之后,只想说一句:
“活着真好”。
“创业失败后,发现硬扛不是唯一选择”
路人甲先生 | 80后创业者
前几天看《圆桌派》讨论 80 后创业者茅侃侃,感触颇多。
这位凭着“初中文凭,21 岁创业,担任 MaJoy 总裁,整个项目投资近 3 亿”的创业天才,当时给我们这代人很大的冲击,他的自杀令人惋惜。作为一名同是 80 后创业者,我们的经历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2009 年,我本科毕业,进了一家 IT 公司,当个普通的基层员工。2012 年,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36 氪、虎嗅网每天推送创业团队的成功故事,撩起了我蠢蠢欲动的心。后来,我通过各种人脉和渠道认识了不少互联网公司的年轻人,跟他们聊我想做的一款旅游 App。
2014 年,我辞了工作,创立了一支 5 人的小团队。项目正式启动后,小伙伴在搞技术研发,我就不断地拉融资。年底,两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表明有投资意愿。整个团队都激动坏了,大家纷纷脑补我们“冲出亚洲”的场景,每天像打了鸡血般工作到深夜。
两个月后,我接到一家风投的电话说不投了,另一家做了各种调查后也没投。此时,团队达到 10 多人,产品也已上线,收获了 5 万用户,但收益却远远不够团队开支。
“再撑一下吧,贸然放弃真的很对不起大家。”
我硬着头皮筹资金维持团队运转,耗时一年多,投入 200 万。
说实话,那些日子,我几乎整晚失眠。
员工工资、办公室租金、水电……运营成本太高,团队实在入不敷出,产品很难形成交易闭环,转型并不成功。200 万花得快差不多了,我内心又经历一次挣扎:
“再撑下去还有结果吗?”
最后,我“怂”了。
我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思维出现天花板,无法带领团队继续往下走,决定解散。
创业失败后,我负债累累,终日消沉。记不起多久没出门,每天只会用酒精麻醉自己;也记不清多少天没剃胡须,像经历了好几年的沧桑。
某个周日下午,债主打电话来催着还钱。我看着银行存款,别无他法,要么给命,要么还钱。
我想过死,吞过安眠药,醒来看见没日没夜照顾我的老母亲,实在于心不忍啊。出院后,没钱租房,我就睡网吧,早餐只吃 2 块钱的奶黄包,多一块钱都舍不得。
我开始发了疯似的找工作,在深圳 10 天跑了 4 个地方,最后拿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但那时我已经身无分文。
爸妈卖了老家的房子帮我还债,我每个月省吃俭用,为了拿双倍工资,国庆节、劳动节等各种节日都在加班。
终于,无债一身轻。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都觉得后怕。
茅侃侃是用生命创业,成功了就潇洒活着,失败了绝不重来。
他选择硬扛,我放弃抵抗。
对于我来说,比起一味地坚持,学会放弃才更重要。
比 IQ、EQ 更重要的是 AQ
《活着》的作者余华曾说:
“中国的年轻人里面,优秀者很多,但扛得住事儿的太少。”
所谓扛得住事儿,指的是正被全世界精英阶层所重视的“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简称 AQ )”。
准确来说,逆商是一种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摆脱困境与超越困难的能力。
1997 年,美国著名作家保罗·斯托茨提出了“ 顺境要 EQ ,逆境要 AQ ”的观点。
它不是一言不合就开怼,也不是静如止水的佛系心态,而是在逆境中绝地反击的强大内心。
情商是学会与他人相处,而逆商要学会和自己相处。
创业者路人甲先生告诉我,茅侃侃的经历,让他很唏嘘。
“他的朋友采接受访时说:
‘在我们心里,他是最仗义的朋友。他离开了,我们也尊重这样的结局。创业者不易,资本市场更复杂,或者说,一个人的逆商也很重要吧。’
也许,茅侃侃背负太多,最后扛不住了。”
人都会害怕失败和失去,而失败也分轻重,压力也分缓急。
高逆商者,就是在逆境时,认清什么东西才最重要,敢于做出取舍,而不是一味地硬扛。
茉莉姑娘聊到:
“和父母对抗,是因为我知道只有出走才能改变;患病时,只有治疗才能活着,我很怕死,所以不能坐以待毙。”
窦文涛曾评论,茅侃侃在朋友面前永远都是乐观、仗义的样子,不失体面。冥冥中意识到自己不行了,但怕丢脸,选择硬扛。
很多时候,所谓过不去的逆境,都是在跟自己的面子角逐。
其实,有时候在困难面前“低头”,不是认输,不过是拒绝盲目坚持,选了一条迂回的路线,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达到目标,也是一种高逆商的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要成为高逆商的人,在面对困境时,你要注意这 4 点:
控制: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思路清晰;二能控制事态发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延伸:尽量不让事情长期影响自己的工作或生活。
归因:客观分析,从自己及他人身上的不同角度找原因。
耐力:切记不是盲目坚持,要逐个攻破小困难点,最后获胜。
逆商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如何更好的和自己相处,是我们这一辈子的永恒课题。人都会有艰难的时候,而且每个时期各不相同。
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考试体测或者隔壁班的TA什么时候才能注意到我;对于步入工作的社会人,升职加薪是个永远打不完的升级难关;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在一片竞争者中突围是时刻都摆在自己面前的命题。
但是这一些难熬的日子总会过去,届时再回头看的时候,你或者只会莞尔一笑,悄悄跟在那段日子里做抵抗的自己说一声“谢谢你。”
. 下班有聊 .
你是如何熬过生活中最苦的时期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一起分享你的经历吧
关于 passFUN
历经冒险,享受世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