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0.馋灯:南中有鱼,肉少而脂多,彼中人取鱼脂炼为油,或将照纺缉机杼,则暗而不明。或使照筵宴、造饮食,则分外光明。时人号为“馋鱼灯”。
译文:南中地区(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有一种鱼,它身上的肉不多,但含有大量的脂肪,那里的人在取得这种鱼的脂肪后,把它提炼成油。有人在用织布机纺织时,拿这种油照明,那么屋中的灯光就会变得昏暗不明。有人在宴会上或在调配饮品和食物时,用这种油照明,那么屋里的灯光就会变得特别明亮。以这种油做燃料的灯被当时的世人称为“馋鱼灯”。
点评:从文中的描述来看,这是因催化剂的介入,导致油灯的亮度变的时昏时亮。
现代的科学理论对催化剂有如下描述: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固体催化剂也叫触媒)。
以科学的眼光分析文中的现象,我们不难作出如下推想:这种鱼的油脂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在人们用织布机纺织时,它会与空气中的微量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成为一种降低油脂燃烧速率的催化剂。当人们在宴会上或在调配饮品和食物时使用这种油照明,鱼油中的特殊物质又会与空气中的另一种微量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成为一种提高油脂燃烧速率的催化剂。
催化剂的概念最早由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于1836年在《物理学与化学年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想不到,在距此约一千年以前的唐朝,中国的书籍中就有催化现象的记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