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柠檬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母亲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之所以围绕这个主题,是因为近期后台有很多母亲的留言。
“老师,我都是尽全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小时候喝的奶粉我全部都是请朋友从国外帮我带过来的,价格昂贵到我有近3年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
学校也去的我们这边最好的外国语学校,可是,孩子现在和我一点都不亲,我感觉白养了这个孩子。”
“老师,我一直不能接受的是,我家孩子和我一起生活了有近3年了,也怪我当初因为工作需要,在我坐月子之后,就让他奶奶带走回老家养,我就是怕孩子和我不亲。
所以人家4岁才上幼儿园的年纪,我2岁半就把他带回来,还拖的关系他才有资格上学的,他穿的喝的吃的,我敢说我们在这边朋友的孩子里他是第一。
可是,孩子现在每天都不愿意和我说话,我该怎么办”。
以上的留言是从咱们后台130条留言区里跳出来比较特殊的例子,很显然,这两位母亲都为亲子间的亲密关系不足而烦恼,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给予了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应该和自己亲密。
而这也是很多家庭中经常会存在的错误教育观念。
2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实验——恒河猴实验,讲的就是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
让新生的小猴子从出生第一天同母猴分离,以后的165天中让小猴子同时和两个母亲在一起生活。
一个是铁丝妈妈,就是全身用铁丝布置而成的一个坚硬的但在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的母猴子,另一个是布料妈妈,是一个全身用绒布做成的柔软的母猴子,但她身上却没有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这样做的对比是观察小猴子对于一个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铁丝母猴子,和一个不可以提供奶水却浑身柔软温暖的布料母猴子,她会选择哪一个作为依靠对象。
结果显示,刚开始,小猴子大多数会围绕着“铁丝妈妈”,但是没过几天,事件就有所转变了,小猴子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去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是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更可观的是,小猴子在遇到比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它会选择到“布料妈妈”身边并紧紧抱住母猴,似乎母猴会给予小猴子更多的安全感。
其实,看到这里,各位妈妈们应该了解,这个“恒河猴实验”做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看到,不是单纯的给予物质条件,孩子就会跟你亲,而在于,你给了孩子多少温柔,多少耐心,和多少交流。
布料妈妈给的只有温暖的布料,没有语言,没有安抚,却让小猴子对她依赖许久。而我们作为人类的母亲,给孩子的会是更多:语言,肢体,和安抚......
3
孩子在婴儿期会缺乏安全感,爱哭、易烦躁、脾气大,但经常给予拥抱和被抚摸,孩子的心理素质就会更健康,并且更快乐。
当然,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可以说在青春期,青年期,哪怕是成年期,都需要父母给予适当的关注和交流。
母爱的本质,绝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接触感和依恋感这样的心理支持。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恒河猴实验及其后续“铁娘子”实验的具体信息,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回复关键词:【猴子实验】就可以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