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塞,无奈,无助,无以言表的心痛,心绪纷乱。
可是,必须尽快走出这个梦魇,因为前面是漆黑的深渊,因为还肩负着无尽的责任,更因为希望自己的人生健康向上。
重听《次第花开》若干遍,逐渐平心静气了。大师傅们的慈悲与大智慧,给予我无尽的启发与力量,摘录若干启示如下,相信在你的心灵艰难痛苦之时,也能帮助你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满满的平安喜乐吧。
1、认识“苦”
人间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各种“痛苦”,也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坦然面对并承认痛苦的存在,方能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非纠结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之中。正所谓: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无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2、克服“恐惧”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有固定性、恒常性,此所谓“无我”和“无常”。人们误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这样,会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理解修行佛法的意义。
3、关于“安乐”
放下“执着”就会安乐。
什么是“执着”?
安乐,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若自己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和扩大的。注意观察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已了解并安住在负面情绪之中,坦然面对,而非压制它,也就放下对自己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了。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如同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4、关于“皈依”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皈依”不一定是“出家”,也不是修行的起点,而是整个修行,心灵的修行。佛法不承诺安全感和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人们对“安全”的幻想。自己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你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使你的心灵趋于平和。
5、关于“修行”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我们把全副精力投入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中握着的砂,抓得越紧流逝得越快。所以,“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课。
趋利避害、把自己看得太重、自以为是等等人类固有的习惯让我们不断地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开始修行,让自己放松下来,这即是佛法中的“出离”。
6、关于“菩提心”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针对的是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只有不放弃自己,才能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能力,才能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
大乘佛教徒的渡己渡人的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修行于个人而言,是次第而行的,是平凡而具体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平常。
让我们秉持正念,坦然面对自己心的本性,让自己的内心逐渐接近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都会好,一切皆有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