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布莱克写道:
我所看到的每张脸上都有一个印记,那是弱点和苦恼的印记。
于是,每当我外出在路上行走时,我都努力去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试图验证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着烦恼存在,哪怕也许当时的被观察者正阳光灿烂的笑着,我还是想从一瞬间的肌肉反应中看出那所谓的苦恼印记。这种行为让我想到侦探界的权威——福尔摩斯在他的“生活宝鉴”里谈到的关于他遇到一个人,即便是一瞥之间就辨识出这个人的历史和职业这种能力的训练。虽然这样说或许有点让别人认为我是类似于福尔摩斯那样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疯子的味道,但我仅仅是一名普通人,这样的称谓在我看来是一种赞赏。
经常观察路过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福尔摩斯那里或许是一种侦探能力的培养,在我这里成为了一种寻求人生快乐方法的途径,因为,虽然我并没有理所当然烦恼的事情,但不快乐却是我生活的常态,而寻求快乐或许仅是出于本能,重要的是,在我看来,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本能。而大多数人关注的东西通常都能激发我强烈的好奇心。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暂且写点东西当作一时感悟,以便以后陷入那种不快的常态时看到此文能够进入此时的心境,而此时,我显然是以快乐的心境来谈的。
根据我这种特殊行为习惯的观察结果,加之我经常对这一诗意命题的深思,我对布莱克难以表示赞同。我对这个诗人并不了解,并不存在任何的情感倾向和偏见,所以我觉得我对此的结论是可信的。我的确很久以前就听说了这句十分煽动人悲观情绪的诗句,也认为这只不过是诗人煽情的遐想而已,但却一度被这种吸引人的消极态度所影响。因为只用想想就知道,每个人都遇到过不快之事是显而易见的。承认这一微小的事实让我对未来将发生的一切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心理,使得我的心灵变得明显的脆弱起来,而这一影响看起来有着一种命运式的难以摆脱。但我不完全否认布莱克的看法,因为,的的确确,在我用心观察的绝大多数人中,能够笑容灿烂到让我感受不到丝毫忧伤印记的人寥寥无几,如果足够细心还不能发现这一现象在我看来是没有道理的。人总是不快乐的,焦虑、过度专心、懊恼情绪、过分期望、嫉妒、强颜欢笑……在我看来,人的这种状态有着很多原因:
一、社会影响:
我曾看到一则趣闻,大抵说的是现在的青年都在玩什么?其中谈到,美国青年都喜欢“party”,一生中会有非常多的各种各样奇葩的party;而英国青年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未成年人酗酒的比率高达33%,酒精似乎最能愉悦他们的神经;而俄国这个战斗名族,他们的青年总是彪悍到开战机、开坦克、开F1,甚至爬上高楼玩自拍;50%的人在25岁以下的荷尔蒙旺盛的印度则玩各种扒车,甚至玩起在车快撞上的瞬间跳开的被称之为“死亡飞车”的游戏;而中国青年则喜欢玩球、枪、电脑和手机游戏等“高大上”的东西。这些显得迥然不同的兴趣反映着不同国家社会教育和生活习性方面的不同,我们会因此对快乐有着相当不同的定义。换句话说,社会层面的东西对我们的幸福和快乐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人的不快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社会制度等社会层面的东西此处并不打算谈及,只是提出这一重要的影响快乐的因素。
二、志向低劣和不懂克制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小学时我们要考入好的中学,中学时我们要考入好的大学,而大学后我们则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看起来没什么错误,但却隐藏着很多误导。我们没有被教育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不会主动思考未来到底需要什么,而一份好的工作又是怎样模糊的定义:工资高的,符合兴趣奖金却没那么丰厚的,还是两者兼具却异常艰辛的?我们从小很少自我探索,那些所谓的兴趣有多少都是父母的自以为是?以至于学着经济却爱着艺术,谈着钢琴却想着文学,墙上满满的奖状却没有能够在一个领域坚定一生的方向感,我们缺乏哪怕痛苦中坚持下去也会快乐的真正的兴趣。年年说很多人毕业即失业,又有很多人为各种琐事奔波劳碌,缺乏理想职业而又为之苦苦挣扎的大有人在,难道我们就不愿为一个美好的生活而无所顾忌的不懈努力吗?不是的,我们要么不想面对未来的挑战,没有志向,要么志向高远到自己的能力难以胜任,这些都是低劣的志向,处于其中久而久之便会缺乏发现美和为之行动的动力。当一种低劣的志向成为一种心理常态,日常的好的行为习惯便会受到侵蚀,而优秀通常只不过是良好的习惯而已,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远离优秀。当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矛盾时,我们的理性便会引导我们产生不快的情绪,提醒我们需要做出改变,以适应未来的生活,这种反馈似乎是人类基因里的某种自我保护机制,即人天生就会不快乐。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很少有满足的状态,一种愿望得以满足又会为另一种愿望所占据,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快乐的很大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克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理论告知我们,人们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与现实状态间的矛盾必然会导致人的不快。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毋庸置疑,当人们专注于那些对生活有潜藏破坏力的无聊寻乐游戏时(如酒精、电脑游戏、疯狂交友),他们会表现出不可理喻的疯狂,甚至产生类似拥有“信仰”的状态,与缺乏动力的低劣志向者相反,他们在自己专注的领域里乐此不疲。可这种寻乐的欲望终究是有害的,他们只是朝悬崖奔去,事先拿某种转移注意力的东西挡住视线,以免看到悬崖的危险。正如注射微量的毒素或许不会危急生命一样,不懂克制不合理的欲望也不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但却总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苦恼。我难以想象一个活得欲望单纯甚至没有多少欲望的人会忧心忡忡,同样难以理解一个不懂克制欲望的人会过得豁然开朗。
三、人不甘寂寞:
拉·布鲁意叶在其著作《人论》中写道:“所有我们的恶行都是出于不甘寂寞,因此才有了赌博、奢侈、挥霍、酗酒、无知、诽谤、嫉妒,而忘记了自身和上帝。”
现如今,社会浮躁风气盛行,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快快乐乐地呆在一处专研学问,大部分人都难以忍受“冷板凳”,否则就不会有成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和娱乐设施以及惊人用户量的社交软件了。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关系,孤独本身是难以忍受的,内向在社会上也是不看好的品性,先辈也经常用“多个朋友多条路”来鼓励我们广交朋友,我们都不甘寂寞。不甘寂寞虽然使得我们有很多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远离因自身造成的忧虑,看似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却也同时带来了烦恼,甚至某些烦恼超过了快乐。交际和娱乐消遣都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行动,我们总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天性,于是当对方没有带给我们理想的期望效果时,这种落差便会让我们感到悲伤。我们可以向别人表达我们的善意、亲近和爱慕,但我们是没有权利让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做出某种必然的反应的,别人可以接受你的好意,也可以漠然置之。同理,娱乐消遣也是如此,事情本身不可能完全按照人所预想的剧本发展,这就像某种投资,收益与风险并存。人似乎很喜欢投资,但风险也似乎难以规避,因此人似乎也总会有不快乐。
四、人的复杂特性:
人有生老病死,有理智与愚昧,有喜欢与憎恶,亦有快乐和痛苦。人崇高也卑贱,无私也贪婪,同情也冷漠,亦伟大也不幸。马克思说世界具有矛盾性,每个事物都可以找到与之矛盾的另一个事物,就算是同一个事物,也有矛盾的两面,在他的哲学体系里,于是就有了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的概念。人的种种复杂特性决定了人总会有不快乐的时候,快乐和痛苦,通常是一种可以自我抉择的心态。我想所谓快乐,仅仅是一时的活跃状态,倘若人没有烦恼或痛苦,那么持续的快乐必然会削弱这一活跃的属性而使它本身变得平淡无奇,反之亦然。因此,在那些我不懂事或是想知道怎样才能每天都开心快乐的生活的岁月里,我犯的错误是那样的可笑而荒诞。而如今知道快乐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而是需要用行动去追求、用智慧去挖掘和用心灵去体会的我怎能不为解决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而由衷的高兴呢?
最后,对于那些尚处于不快乐中的人们,我想用经历无数困苦仍未放弃理想的美国加德纳理财公司执行长克里斯·加德纳的一句话加以鼓励:
“去寻找发现你绝对喜欢去做的事,让你感到兴奋的事,这些事会让你简直迫不及待地希望早晨的太阳赶快升起,因为你太想去做这些工作。如果你做一件工作仅仅是因为你擅长于此,或者仅仅因为他们给你的报酬优厚,那么你不过是个奴隶。你必须感到快乐才行。”
激励话语很多,赞同是好,不信也罢,但有一点你不得不信,快乐并非人生常态,在对理想执著的追求中、你的成功得到认可和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你会真正深刻且切实地体会到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