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大学同学去做了军人,于是在交谈中在朋友圈中,说话都要注意,和军人朋友们可以称兄道弟,也的确很讲义气,但在不同的生活熏陶之后,大家都变得不一样了
也曾经在军营中军训,在那个地方,大家追求荣誉,以小集体为单位力争压他人一头。我们的军训是很初级的,要在训练中超越其他连队,要将军歌唱的比别人响,即使是分散开训练体能,出色的“兵”也会被追问来自哪个连队。在这里,个体被淡化,所有均以集体优先,存在集体,便存在上级领导者,一个由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以及特殊的环境,决定了上级命令无时无刻不是军令,军令如山。我不喜欢这种环境。
毕业那天,班里5人身为国防生,退了两人,大家一起以“一起在军营待过”的名义照了张合照,照片已无处寻觅。国防生,以4+1的培养方式,4年地方院校培育,一年军事院校带薪训练,然后便可以授勋入职,工作包分配,包分配的好处是不用烦恼找工作,坏处是岗位分配看志愿也看其他各种因素。
小白因为女友去了西安,于是也申请去西安的空军单位入职,如其所愿,学校的选拔培养办公室(简称选陪办)将其分配到西安一个空军教练学校。但是西安隶属兰州军区管辖,于是从南京军区过去的国防生“像是没娘的孩子”,那一年的军事院校训练,便被分配到偏远地方——泸州,本想和女友同处一市的愿望也落空。和小白同处一校的,均是南航、北航、哈工大的空军国防生,兰州军区内的国防生——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很少分到这地方训练。正巧,同校另一个班的国防生小D也和小白在同一个连队受训,小D早已萌生退伍念头,于是便怂恿郁郁寡欢的小白和其一起退伍。在和上级报告这个想法之后,两人便开始被关禁闭,隔天约谈上级做思想工作,继续关禁闭,再约谈,循环往复,似无休止。终于两人坚持表明要退伍,办完繁琐的手续,自由归乡,如今生活惬意。
小Z如其所愿,回家入职,又是本军区管辖,也是幸福。小S就不一样了,家乡没有空军基地,分配到了江西某处,虽然离家不远,但是过于偏僻,在军营里上班的时间本已不甚欢乐,下班亦无处可消遣,唯有等每年一个月的探亲假,可以出去游玩。这一个月的假期,其实也是很挑,不能是节假日,不能连续四周,只能分拆开来放,其实为了国防,军人也是牺牲了很多。
回看在校时议论选陪办,都说主任抽的烟怎样高级,怎样怂恿学生帮他跑腿,或称其收礼毫不客气,啧啧声一片。后来看朋友们的分配,其实在这关键的使用权力处,他并没有为难大家,也是尽量合大家的志愿去分配。
年初台南地震,一个身在福建的军人朋友给我发了10元红包,我初是一愣,原来是让我帮忙捐款,我代他去711跑了一趟。这位朋友小X,苏南人,不知何故被分配到福建某处,面对台湾,我猜不是维护对台导弹就是维护对台的飞机。当初我来的时候,觉得挺逗,当初一起军训的“战友”,一个在海峡这边接受台湾企业的资助和台湾国立大学的教育,一个在另一边准备着随时应战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
有次机会回到南京,旧友小G相见,他是国防生的优秀代表,保送校内研究生,按国防生的惯例,先去军队训练两年,再回学校读研,期间军队均发薪水。他已为人夫为人父,我觉得他的个人生活应该过得很好,可是他对我说的,皆是抱怨,比如上级如何愚蠢,前途如何渺茫,天花板已在眼前,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诸如此类。当初同专业优秀国防生,除了小G,还有一位小T,小T立志国防,不满意校内培养,考上国防科大研究生,国防生上军校研究生跟地方院校不一样,一年培训之后直接就读,不需要外加2年的军营生活,结果毕业分配,作为陕西人的他去了云南,现在还没回来,或许这也是他的心愿。也有听闻有朋友分到家乡天津做行政,混得风生水起。另外有朋友分到杭州,娶妻生子亦是幸福。
看着他们,倒是觉得当初对于军队过于限制人身自由的担忧是多虑了(虽然我如果身在其中,肯定是要被批斗的)。如同有研究称优秀的人在任何环境都能做的优秀(同时被当地学校录取和被常春藤盟校录取的学生,因为离家近选择了前者,毕业后的表现也非常好,普通学校并没有使他们变得普通)。他们在学校过得好的,进了军队依旧过得好,环境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或许过多的人生自由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并不必要,也许他们只是习惯了。
但当谈起当代历史和政治问题,就会发现我们之间的认知是差别巨大的,他们依旧以集体和共同体为出发点,以荣誉为追求目标,自以为是的大尺度历史观来看待一些毫不相关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脱离历史档案的洗脑),不在乎个体生命和幸福。当初我只是觉得这种价值观有点扭曲,有点异样,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多多少少理解了为什么,或许会庆幸,当初只是在军队训练过,而不是一直到现在。
写完发现并不知道想讲什么,或许这篇作为日记更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