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政治经济学
王烁老师在30天认知训练营中曾给政治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政治是相对法治而言的。法治是说追求一切靠制度决定,而政治追求的是一切靠力量对比决定。政治无处不在。
政治经济学则是将经济学的分析用于政治上。一个极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是:先用经济学来分析变革会带来的利益关系,一件事儿上谁是赢家谁是输家,然后政治学上场。赢家和输家各会形成利益集团,试图影响政策。而对于政治家来说就会听取或利用不同的意见,哪一种政治力量占了上风,政策就会顺风而倒。
在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中“比较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用其来分析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国际贸易非常有必要,对双方都有好处。可当我们将镜头放大看到国家里的人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国际贸易对两国来说都是赢家,可对身处两国的人来说就有输赢之分了。比如中国出口衬衫到美国,对中国来说出口衬衫的工厂是赢家,中国的消费者和做其他服装的工厂是输家(货卖给美国了中国的消费者买不到;工人做衬衫了就干不了别的活)。再看美国,美国自己的衬衫工厂及其工人是输家,因为中国的衬衫便宜。而美国本土的消费者是赢家,录用了失业制衣工人的其他工厂是赢家。所以国际贸易在各国内来看都各有输赢。接下来会是看赢家和输家哪一边能影响政策多一些。
要想影响力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你这一方最好能形成小型的利益集团,抱团活动;
- 你的对手越是人数众多,越是松散无组织对你越有利;
- 涉及生死悠关的一方越有可能游说成功;要有契而不舍的精神。
可以看出来,是集团越小,越有力量。
经济学家奥尔森提出“集体行动的逻辑”,说的是由于集体行动所产生的收益由集体内部的所有人平分,而对应的成本却很难被均分时,每个集体成员在做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时都倾向于让别人去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所以集体中成员数量越多,浑水摸鱼就越容易,这也被称为“搭便车现象”。这个很好理解,比方说作为消费者你发现商家的产品有很大的设计缺陷,你会主动去联合其他消费者来找商家理论吗?如果这个产品商家最多赔付你百来块钱,而你需要为此付出一周的时间的话,想来你会觉得为这百来块钱搭上一周时间不值得,不如等别人去找商家理论,自己坐享其成吧。
这也是为何如果想团结众人办大事儿,领头人必须要能获得远大于从众者的利益,才有动力来组织。大集团难以团结一致,合力成事,相比之下小集团则更容易己方牟利,这也是为何既得利益集团更容易抢夺全社会的蛋糕。
本辑最后我们将视线转移到公共选择理论,说到孔多塞悖论及阿罗不可能定理,讲到个人在三个及大于三个选项中排序时存在双峰偏好,所以即使每个人的选择是顺序性的,集合所有人的选择后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具有顺序性的。即民主选举并不能反映民意。但民主作为一种理念依然是必要的,虽然作为一种制度,它仍存在各种缺陷。
这一结论提醒我们,民主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我们国家的制度现状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遭。没有万能的政治制度,就如同没有普适的道德标准一样,道德有各种不同的口味,而个人的政治观点也同个人的道德口味相关,没有永远都谁对谁错,只能是在不同情境下相较而言更合适的选择而已。正如同“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但却又必须有所区分一般。
网友评论